90年代以来,苏南的集镇规划达到高潮.大型集镇,作为苏南一种较为普遍的集镇类型,其规划的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相对复杂,客观上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该文选取苏、锡、常地区的6个集镇规划样本,从集镇性质、规模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路网设计和交通规划、公共用地布局以及功能布局与集镇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等方面对苏南大型集镇的空间规划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最后,就规划实践中的若干共性问题和新的尝试展开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539-452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运用缓冲分析法对上海市区及其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过程主要受距中心市区(CBD)的距离的影响;2)城市用...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
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变化程度指数模型,根据该指数将江苏省划分为剧变型、缓变型和相对稳定型3大类型区,整体表现出从长江以南-长江北岸和中部沿海-江苏省西部和北部变化逐渐平缓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发展水平、发展...
"苏南模式"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村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以相对分散布局为特征的村镇工业发展和特定背景下的产业选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日益显现.笔者以...
采用1996和2004年两个年份城镇用地数据及相应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位城镇用地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量,从省区层面上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的空间差异及变动状况,并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转制被认为是苏南模式终结的标志.但笔者通过对苏南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苏南模式仍然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后乡镇企业时代的苏南模式从实体企业转向了资本经营,同时吸纳村民入股,...
基于反映经济空间“3D”框架和反映国土利用效益的“3I”框架,对河南省市域经济空间、国土利用综合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提出了河南省经济—国土区划构想.结果表明:(1)河南省经济空间呈现明显...
研究目的:揭示云南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以及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应用ArcGIS将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并将得到的土地覆被变化图进行空间相...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1996-2004年变动情况,找出省市区间建设用地的差异类型及原因.研究方法:构建一组建设用地空间变动函数,分析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动情况.研究结果:各省市区的综合变动指...
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利用1988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基于GIS(ARC/INFO 7.0),用变化...
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体系,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耕地、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
既有的城镇化研究偏重对普适性基本问题的分析和阐释,缺乏对草原牧区等典型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探索.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分析了草原牧区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差异,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结合草原牧区城镇化本底...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运用缓冲分析法对上海市区及其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过程主要受距中心市区(CBD)的距离的影响;2)城市用...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
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变化程度指数模型,根据该指数将江苏省划分为剧变型、缓变型和相对稳定型3大类型区,整体表现出从长江以南-长江北岸和中部沿海-江苏省西部和北部变化逐渐平缓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发展水平、发展...
"苏南模式"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村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以相对分散布局为特征的村镇工业发展和特定背景下的产业选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日益显现.笔者以...
采用1996和2004年两个年份城镇用地数据及相应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位城镇用地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量,从省区层面上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的空间差异及变动状况,并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转制被认为是苏南模式终结的标志.但笔者通过对苏南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苏南模式仍然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后乡镇企业时代的苏南模式从实体企业转向了资本经营,同时吸纳村民入股,...
基于反映经济空间“3D”框架和反映国土利用效益的“3I”框架,对河南省市域经济空间、国土利用综合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提出了河南省经济—国土区划构想.结果表明:(1)河南省经济空间呈现明显...
研究目的:揭示云南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以及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应用ArcGIS将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并将得到的土地覆被变化图进行空间相...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1996-2004年变动情况,找出省市区间建设用地的差异类型及原因.研究方法:构建一组建设用地空间变动函数,分析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动情况.研究结果:各省市区的综合变动指...
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利用1988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基于GIS(ARC/INFO 7.0),用变化...
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体系,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耕地、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
既有的城镇化研究偏重对普适性基本问题的分析和阐释,缺乏对草原牧区等典型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探索.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分析了草原牧区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差异,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结合草原牧区城镇化本底...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运用缓冲分析法对上海市区及其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过程主要受距中心市区(CBD)的距离的影响;2)城市用...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