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集聚效应.从时间历程看,中国大城市正经历着从低效企业被动挤出转向高效企业主动进入的过程.20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动荡和中国政府的治理加速了企业的优胜劣汰,被动选择效应一度起到主导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企业主动选择效应日益突出,吸引高效率企业进入成为提高城市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从产业类型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城市选择效应突出,资本密集型产业则体现出主动选择机制的作用.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由于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机制不同,应科学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447-542
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出口活动强度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表现最为优异.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的市场分割政策对中国城市出口差...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城市化曲线和产业结构演变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理论上,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大体对应.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提前了.而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没有跟上步...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本文采用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考察了中国主要城市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特征.通过计算和回归,得到我国主要城市的相对专业化指数、相对多样化指数与城市的规模具有弱的相关性;按照城市的大小分类,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相...
城市的发展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无论东方城市抑或西方城市概莫例外.自组织是城市演化背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城市系统构成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分:随机成分、可预测成分和受控成...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创业和创业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创业活跃程度也是导致中国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层面上探讨创业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利用20...
基于2003 ~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动态外部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本研究认为动态外部性对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的影响依赖于中国经济转型.利用2000年和2005年地级市及其以上城市的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动态外...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东北、长三角、湖北十堰-武汉、重庆市、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六大汽车企业集聚区,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影响我国汽车企业效率.本文以2004年中国2160个汽车企业...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
从经验角度看,伴随我国各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在理论界,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城...
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出口活动强度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表现最为优异.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的市场分割政策对中国城市出口差...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城市化曲线和产业结构演变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理论上,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大体对应.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提前了.而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没有跟上步...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本文采用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考察了中国主要城市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特征.通过计算和回归,得到我国主要城市的相对专业化指数、相对多样化指数与城市的规模具有弱的相关性;按照城市的大小分类,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相...
城市的发展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无论东方城市抑或西方城市概莫例外.自组织是城市演化背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城市系统构成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分:随机成分、可预测成分和受控成...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创业和创业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创业活跃程度也是导致中国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层面上探讨创业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利用20...
基于2003 ~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动态外部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本研究认为动态外部性对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的影响依赖于中国经济转型.利用2000年和2005年地级市及其以上城市的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动态外...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东北、长三角、湖北十堰-武汉、重庆市、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六大汽车企业集聚区,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影响我国汽车企业效率.本文以2004年中国2160个汽车企业...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
从经验角度看,伴随我国各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在理论界,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城...
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出口活动强度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表现最为优异.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的市场分割政策对中国城市出口差...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城市化曲线和产业结构演变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理论上,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大体对应.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提前了.而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没有跟上步...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