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显著提升,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集聚性很强.在省域尺度上,“多中心—极化”的特征表现为,北京、江苏、广东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重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提升,而其他先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多数有所下降.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第二产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序安排角度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政策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301123/712032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8113-1193
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首先系统地梳理现有产业集聚类型,辨析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基于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EG指数测算了多种类型集聚的特征,进而考察其对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动态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对这种集聚动态效应和规模效应的研究,可以了解认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动态过程,以及这一效应受城市规模的影响,从而丰富...
在已有的关于城市群经济空间的研究及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的3D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评价城市群经济空间的3D框架指标体系,运用多个关键指标反映城市群密度、距离和整合3个维度的状况,采用主成分...
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
利用1987~2003年中国制造业8个产业分省份面板数据对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制造业8个产业中,大部分产业存在地方化经济效应和城市化经济效应,即产业自身规模以及其他产业...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东北、长三角、湖北十堰-武汉、重庆市、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六大汽车企业集聚区,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影响我国汽车企业效率.本文以2004年中国2160个汽车企业...
本文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汽车制造业企业有关数据,对近1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描述,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和EG指数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后,发现中国汽车制造业...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创业和创业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创业活跃程度也是导致中国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层面上探讨创业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利用20...
结合欧美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利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等相关资料,概括总结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过程、特征及其产业类型、空间过程、驱动力量、集群形成推动者、重要的创业支援机构、其他重要的...
基于2003 ~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
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省区区位商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的变化.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内地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就业密度看,由北京、河南和浙江连线而形成的“京豫浙”三角区是我国的高...
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首先系统地梳理现有产业集聚类型,辨析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基于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EG指数测算了多种类型集聚的特征,进而考察其对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动态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对这种集聚动态效应和规模效应的研究,可以了解认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动态过程,以及这一效应受城市规模的影响,从而丰富...
在已有的关于城市群经济空间的研究及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的3D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评价城市群经济空间的3D框架指标体系,运用多个关键指标反映城市群密度、距离和整合3个维度的状况,采用主成分...
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
利用1987~2003年中国制造业8个产业分省份面板数据对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制造业8个产业中,大部分产业存在地方化经济效应和城市化经济效应,即产业自身规模以及其他产业...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东北、长三角、湖北十堰-武汉、重庆市、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六大汽车企业集聚区,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影响我国汽车企业效率.本文以2004年中国2160个汽车企业...
本文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汽车制造业企业有关数据,对近1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描述,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和EG指数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后,发现中国汽车制造业...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创业和创业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创业活跃程度也是导致中国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层面上探讨创业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利用20...
结合欧美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利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等相关资料,概括总结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过程、特征及其产业类型、空间过程、驱动力量、集群形成推动者、重要的创业支援机构、其他重要的...
基于2003 ~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
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省区区位商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的变化.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内地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就业密度看,由北京、河南和浙江连线而形成的“京豫浙”三角区是我国的高...
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首先系统地梳理现有产业集聚类型,辨析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基于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EG指数测算了多种类型集聚的特征,进而考察其对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动态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对这种集聚动态效应和规模效应的研究,可以了解认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动态过程,以及这一效应受城市规模的影响,从而丰富...
在已有的关于城市群经济空间的研究及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的3D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评价城市群经济空间的3D框架指标体系,运用多个关键指标反映城市群密度、距离和整合3个维度的状况,采用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