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03 ~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 ~2013年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差异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三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地域分工模式符合中心地理论特点,呈现等级规模结构,而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域分工相对分散,地方化程度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别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业服务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差异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地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会将市场范围扩散到邻接城市,抑制邻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3102-1092
[[abstract]]政府自民國七十八年引進外籍勞工迄今,已有三十多萬合法的東南亞外勞在台工作,而各縣市的人數又以桃園縣為最多,由於這群勞工的出現,使得桃園縣在許多地方產生了變化。本研究以其消費行為...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1年和2009年制造业各行业大类在八大区域尺度上的份额变化进行对比讨论和聚类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研究时段内的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体;②主...
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转型时期特有的市场分割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关注这一影响的区域与产业差异.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将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市场分割分为...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
城镇集群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由单体城市化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的标志。城镇集群组织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组织、社会福利、城市化模式、城乡一体化等众多因素。城市集群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对处...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象资料,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用地是全区近10年来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②灌草丛与弃耕地作为一类独特的&am...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
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
以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重点选取和处理了9个年份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信息,结合计算扩展强度、扩展梯度、扩展贡献...
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出口活动强度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表现最为优异.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的市场分割政策对中国城市出口差...
一般认为中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心。本文基于首都圈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分县市区18个行业就业人口数据,运用区域密度函数,对首都圈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的区域...
中央战略引领下由众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识别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构建产业高度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其...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几个世纪以来城市群的发展都备受关注,其焦点也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城市群.许多研究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中国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abstract]]政府自民國七十八年引進外籍勞工迄今,已有三十多萬合法的東南亞外勞在台工作,而各縣市的人數又以桃園縣為最多,由於這群勞工的出現,使得桃園縣在許多地方產生了變化。本研究以其消費行為...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1年和2009年制造业各行业大类在八大区域尺度上的份额变化进行对比讨论和聚类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研究时段内的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体;②主...
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转型时期特有的市场分割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关注这一影响的区域与产业差异.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将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市场分割分为...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
城镇集群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由单体城市化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的标志。城镇集群组织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组织、社会福利、城市化模式、城乡一体化等众多因素。城市集群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对处...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象资料,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用地是全区近10年来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②灌草丛与弃耕地作为一类独特的&am...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
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
以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重点选取和处理了9个年份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信息,结合计算扩展强度、扩展梯度、扩展贡献...
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出口活动强度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表现最为优异.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的市场分割政策对中国城市出口差...
一般认为中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心。本文基于首都圈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分县市区18个行业就业人口数据,运用区域密度函数,对首都圈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的区域...
中央战略引领下由众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识别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构建产业高度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其...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几个世纪以来城市群的发展都备受关注,其焦点也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城市群.许多研究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中国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abstract]]政府自民國七十八年引進外籍勞工迄今,已有三十多萬合法的東南亞外勞在台工作,而各縣市的人數又以桃園縣為最多,由於這群勞工的出現,使得桃園縣在許多地方產生了變化。本研究以其消費行為...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1年和2009年制造业各行业大类在八大区域尺度上的份额变化进行对比讨论和聚类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研究时段内的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体;②主...
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转型时期特有的市场分割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关注这一影响的区域与产业差异.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将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市场分割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