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力,本文利用中国2004-2009年城市面板数据,选取经济密度、与省会城市距离、与沿海城市距离、国内市场分割度四个指标,控制住人均资本量和人力资本等变量,建立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在模型估计过程中,我们考虑到密度变量潜在的内生性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通过IV和GMM估计方法消除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比较可靠的回归结果.本文发现经济密度对我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显著为正,与沿海距离和与省会距离的影响显著为负,基本符合预期,但是国内市场分割度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影响东、中、西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经济地理特征不尽相同.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城市群经济空间与国土优化利用耦合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1177-8
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随着时间的改变过程理论上服从异速生长定律,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表现为幂指数关系,并且标度指数小于1.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多不满足纵向异速标度关系,或者标度指数严重异常....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本文基于2004 ~2008年的全国土地变更数据以及城市统计面板数据,选取距省会城市、邻近大城市、港口城市以及邻近省域省会城市的距离以及城市地理因素,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重点探讨距离的...
基于2003 ~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
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省区区位商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的变化.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
一般认为中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心。本文基于首都圈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分县市区18个行业就业人口数据,运用区域密度函数,对首都圈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的区域...
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0-2009年中国省域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20年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层面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层面呈现波动...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内地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就业密度看,由北京、河南和浙江连线而形成的“京豫浙”三角区是我国的高...
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探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时空演化规律.基于软件SPSS16.0与ArcGIS9.2,应用系统相对发展度原理分别测算分析1990年~2008年环...
文章对中国30个省份按供需比指标进行区域划分,从"住房需求取决于相对价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房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和土地成本"的角度出发,估计了中国城镇住房需求与供给...
城市是一种没有特征尺度的现象,故其只能主观定义,而不能客观界定.城市化水平统计难题因此而生.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地测量标准不一,二是统计上的不适当高估,三是建设中的想当然...
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随着时间的改变过程理论上服从异速生长定律,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表现为幂指数关系,并且标度指数小于1.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多不满足纵向异速标度关系,或者标度指数严重异常....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本文基于2004 ~2008年的全国土地变更数据以及城市统计面板数据,选取距省会城市、邻近大城市、港口城市以及邻近省域省会城市的距离以及城市地理因素,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重点探讨距离的...
基于2003 ~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
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省区区位商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的变化.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
一般认为中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心。本文基于首都圈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分县市区18个行业就业人口数据,运用区域密度函数,对首都圈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的区域...
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0-2009年中国省域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20年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层面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层面呈现波动...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内地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就业密度看,由北京、河南和浙江连线而形成的“京豫浙”三角区是我国的高...
城市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探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推进的时空演化规律.基于软件SPSS16.0与ArcGIS9.2,应用系统相对发展度原理分别测算分析1990年~2008年环...
文章对中国30个省份按供需比指标进行区域划分,从"住房需求取决于相对价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房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和土地成本"的角度出发,估计了中国城镇住房需求与供给...
城市是一种没有特征尺度的现象,故其只能主观定义,而不能客观界定.城市化水平统计难题因此而生.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地测量标准不一,二是统计上的不适当高估,三是建设中的想当然...
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随着时间的改变过程理论上服从异速生长定律,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表现为幂指数关系,并且标度指数小于1.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多不满足纵向异速标度关系,或者标度指数严重异常....
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显著的倒U形...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