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郊区化,北京都市区人口次中心数量不断增加,并由近郊向远郊扩展,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趋势,但 人口分散的空间范围还比较有限.与人口的分散化趋势不同,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仍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造成远郊就业次中心的影响不断被弱化,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有所降低.这说明北京都市区的单中心或强中心结构可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且人口的分散化和就业的向心集聚导致宏观面上人口—就业的空间失衡.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强化郊区次中心的集聚能力,同时注重人口—就业的平衡布局,这是未来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06829-8406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分别以北京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和都市区228个"街区单元"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运用空间分布实态模拟、空间自相关、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完成了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
世界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世界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强化首都北京发展的区域基础,建设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全面...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
利用2000年的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和1982年的第3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研究了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对比1982年的情况,2000年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的...
一般认为中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心。本文基于首都圈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分县市区18个行业就业人口数据,运用区域密度函数,对首都圈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的区域...
本文分析了2008年北京市就业密度空间分布的现状结构,并运用非参数局部回归的方法模拟了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的就业密度陆线,进而分析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从就业密度的角度,20...
通过分析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基本特征,并考察就业分散化过程中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空间结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变化,揭示了北京都市区郊区化过程中就业分散化与就业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结...
利用北京市第一、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以“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的特征与模式。与2004年相比,2008年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本研究采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对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单中心和多中心人口密度分布形态等进行了描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北...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
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直接反映其对城市空间的利用状况及生活质量,从而得到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关注。中国城市在市场化转型、快速城市化等背景下,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城市社区无论在社会构...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空间系统内,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分别以北京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和都市区228个"街区单元"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运用空间分布实态模拟、空间自相关、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完成了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
世界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世界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强化首都北京发展的区域基础,建设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全面...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
利用2000年的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和1982年的第3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研究了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对比1982年的情况,2000年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的...
一般认为中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心。本文基于首都圈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分县市区18个行业就业人口数据,运用区域密度函数,对首都圈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的区域...
本文分析了2008年北京市就业密度空间分布的现状结构,并运用非参数局部回归的方法模拟了2004年和2008年北京市的就业密度陆线,进而分析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从就业密度的角度,20...
通过分析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基本特征,并考察就业分散化过程中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空间结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变化,揭示了北京都市区郊区化过程中就业分散化与就业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结...
利用北京市第一、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以“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的特征与模式。与2004年相比,2008年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本研究采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对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单中心和多中心人口密度分布形态等进行了描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北...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吸收了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3D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分割.为了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3D分析框架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
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直接反映其对城市空间的利用状况及生活质量,从而得到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关注。中国城市在市场化转型、快速城市化等背景下,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城市社区无论在社会构...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空间系统内,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分别以北京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和都市区228个"街区单元"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运用空间分布实态模拟、空间自相关、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完成了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
世界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世界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强化首都北京发展的区域基础,建设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