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楊簡原本和陸象山平輩論交,是在三十二歲與陸象山的一次對話中,忽然有了對本心的覺悟經驗之後,才毅然決定拜象山為師。由於這層關係,歷來在論及楊簡思想時,常常側重於他如何繼承了象山心學。本文則基於「覺悟經驗應需要一定的修養積累才能達致」來指出,楊簡的覺悟經驗是由其家學、自我反觀與其他工夫經歷等多種因素所共同引發的。此覺悟經驗讓楊簡體認到一切聖人之言皆是為了說明、引發與要求本心的純然發揮,並解決了楊簡自幼對聖人境界而有的疑惑。這不僅影響了楊簡如何建立修養論,更決定了其修養論的基本特色,如聖人之言的主要功能是引發修養經驗、工夫進路在於存心去意、最高境界是視萬物與己心同體等。除此之外,這也能夠解釋為何他對《大學》言工夫次第有著強力批評。[[abstract]]Yang Jian was Lu Xiang-Shan's friend. After a conversation with Lu when he 32 years old, Yang suddenly gains an enlightening experience, then decides to acknowledge Lu as his mentor. That is why most studies on Yang's thought emphasize how he inherits Lu's claim of mind. Base on the premise “people need certain cultivating accumulation to achieve enlightenmen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Yang's enlighten...
[[abstract]]乾嘉學術在考據學和義理學兩方面均有突出表現,揚州學術則以其博通和創新的精神,對此二者皆有優異表現與開拓;阮元又是揚州學者中兼有考據與義理成就者,是以本文藉為線索,希冀通過對揚州...
[[abstract]]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是針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說而起,惟歷來對此說之解釋頗為不一,至今可謂未有善解。以往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以柏克萊(Berkeley)式的「主觀唯心論」視之,亦有...
[[abstract]] 中國哲學是關懷生命的學問,而老子所處年代與今日不安的年代相似,老子對政治與生命的關懷,提出他的治道思想,以期能解除各種生命的不安與困境,是故本論文以生命治療的觀點來探究老子...
[[abstract]]楊簡是南宋名儒陸九淵首徒,他繼承也改造了陸氏的心學思想,進而建立了完全意義上的心本體學說。這樣的一位心學家,卻擁有極多的解經成果,《慈湖詩傳》正是其中的一部名作。本文觀察《慈湖...
[[abstract]]王陽明(名守仁,1472-1529)的「本體工夫」是其心學實踐的理論與實現的法門,是一個指向究極性的工夫論實踐進路。「本體工夫」是良知本體的二重含意“之間”的一個動態歷程性;有...
[[abstract]]王國維(1877-1927)青年時期致力於詞體創作和詞學論著,其《人間詞》和《人間詞話》的絕大部份,幾乎是同一時間內寫定的,而且都取得了後來眾多學者普遍而高度的稱許。本文借助於...
[[abstract]] 儒家心學主要奠基在道德主體意識上,無論是天道或人道,盡皆收攝至本心上來,那是一心之伸展,一心之潤澤,至極處,乃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
[[abstract]]儒家心學對於易理的探討自始便相當熱衷,從陸象山開始,每一位心學家皆感興趣於探討《周易》的義理,「心即易,易即心」、「心為易之原」是他們的共同宗旨。但大部分探討的內容均集中在卦爻...
[[abstract]]中國詩學鑑賞想要超越,就必須思考從詩人和作品的思想、設計、考據來做全面視角的觀察。鑑賞詩歌既要掌握作者「心境」與作品所表現的「詩境」,還要考慮欣賞者的「悟境」,三者都是極重要的...
[[abstract]]宋明理學的義理奠定,周敦頤、張橫渠、程明道和程伊川四人思想有其關鍵性的影響,而位居四子之首的周敦頤尤其不可忽略。宋明理學相較於先秦儒學自有其不同之面貌,然其之所以謂之新儒學是否...
[[abstract]]劉辰翁(1232-1297)身處宋末元初朝代更迭之際,不論是文學思想、文學風格、創作的藝術或審美趣味等諸多層面,皆具變異性、過渡性與轉折性的特徵,深具研究開發的價值。本論文以劉...
[[abstract]]在王充的思想中「命論」佔了其中很大一個篇幅,本文先分別討論《論衡》中「命與性」、「命與時」以及「性與氣」之間的關係。雖然王充的論述有時過於繳繞龐雜,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抽繹出「性...
99學年度新聘教師論文著作[[abstract]]本文嘗試重建荀子哲學的人觀,並以此為核心,反思荀子哲學的歷史定位、其道德規範之依歸、道德哲學之性質、道德理想在修養與教化上扮演的功能,以及反思荀子哲學...
[[abstract]] 本文主要探討「天倪、天均、兩行、天府、葆光」的意涵,經由討論,獲知:它們皆寓藏絕待義理,皆指向無有對待的絕對之境,可做為「道」的輔助說明: (一)天倪:自然的分際,不同於常...
[[abstract]]宋儒解說《詩經》之思維方式與論理呈現,與當時流行的理學思潮有密切的關連。本文以輔廣《詩童子問》與楊簡《慈湖詩傳》為研究對象,對南宋理學派別下的《詩經》學異同進行考察,藉以了解《...
[[abstract]]乾嘉學術在考據學和義理學兩方面均有突出表現,揚州學術則以其博通和創新的精神,對此二者皆有優異表現與開拓;阮元又是揚州學者中兼有考據與義理成就者,是以本文藉為線索,希冀通過對揚州...
[[abstract]]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是針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說而起,惟歷來對此說之解釋頗為不一,至今可謂未有善解。以往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以柏克萊(Berkeley)式的「主觀唯心論」視之,亦有...
[[abstract]] 中國哲學是關懷生命的學問,而老子所處年代與今日不安的年代相似,老子對政治與生命的關懷,提出他的治道思想,以期能解除各種生命的不安與困境,是故本論文以生命治療的觀點來探究老子...
[[abstract]]楊簡是南宋名儒陸九淵首徒,他繼承也改造了陸氏的心學思想,進而建立了完全意義上的心本體學說。這樣的一位心學家,卻擁有極多的解經成果,《慈湖詩傳》正是其中的一部名作。本文觀察《慈湖...
[[abstract]]王陽明(名守仁,1472-1529)的「本體工夫」是其心學實踐的理論與實現的法門,是一個指向究極性的工夫論實踐進路。「本體工夫」是良知本體的二重含意“之間”的一個動態歷程性;有...
[[abstract]]王國維(1877-1927)青年時期致力於詞體創作和詞學論著,其《人間詞》和《人間詞話》的絕大部份,幾乎是同一時間內寫定的,而且都取得了後來眾多學者普遍而高度的稱許。本文借助於...
[[abstract]] 儒家心學主要奠基在道德主體意識上,無論是天道或人道,盡皆收攝至本心上來,那是一心之伸展,一心之潤澤,至極處,乃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
[[abstract]]儒家心學對於易理的探討自始便相當熱衷,從陸象山開始,每一位心學家皆感興趣於探討《周易》的義理,「心即易,易即心」、「心為易之原」是他們的共同宗旨。但大部分探討的內容均集中在卦爻...
[[abstract]]中國詩學鑑賞想要超越,就必須思考從詩人和作品的思想、設計、考據來做全面視角的觀察。鑑賞詩歌既要掌握作者「心境」與作品所表現的「詩境」,還要考慮欣賞者的「悟境」,三者都是極重要的...
[[abstract]]宋明理學的義理奠定,周敦頤、張橫渠、程明道和程伊川四人思想有其關鍵性的影響,而位居四子之首的周敦頤尤其不可忽略。宋明理學相較於先秦儒學自有其不同之面貌,然其之所以謂之新儒學是否...
[[abstract]]劉辰翁(1232-1297)身處宋末元初朝代更迭之際,不論是文學思想、文學風格、創作的藝術或審美趣味等諸多層面,皆具變異性、過渡性與轉折性的特徵,深具研究開發的價值。本論文以劉...
[[abstract]]在王充的思想中「命論」佔了其中很大一個篇幅,本文先分別討論《論衡》中「命與性」、「命與時」以及「性與氣」之間的關係。雖然王充的論述有時過於繳繞龐雜,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抽繹出「性...
99學年度新聘教師論文著作[[abstract]]本文嘗試重建荀子哲學的人觀,並以此為核心,反思荀子哲學的歷史定位、其道德規範之依歸、道德哲學之性質、道德理想在修養與教化上扮演的功能,以及反思荀子哲學...
[[abstract]] 本文主要探討「天倪、天均、兩行、天府、葆光」的意涵,經由討論,獲知:它們皆寓藏絕待義理,皆指向無有對待的絕對之境,可做為「道」的輔助說明: (一)天倪:自然的分際,不同於常...
[[abstract]]宋儒解說《詩經》之思維方式與論理呈現,與當時流行的理學思潮有密切的關連。本文以輔廣《詩童子問》與楊簡《慈湖詩傳》為研究對象,對南宋理學派別下的《詩經》學異同進行考察,藉以了解《...
[[abstract]]乾嘉學術在考據學和義理學兩方面均有突出表現,揚州學術則以其博通和創新的精神,對此二者皆有優異表現與開拓;阮元又是揚州學者中兼有考據與義理成就者,是以本文藉為線索,希冀通過對揚州...
[[abstract]]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是針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說而起,惟歷來對此說之解釋頗為不一,至今可謂未有善解。以往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以柏克萊(Berkeley)式的「主觀唯心論」視之,亦有...
[[abstract]] 中國哲學是關懷生命的學問,而老子所處年代與今日不安的年代相似,老子對政治與生命的關懷,提出他的治道思想,以期能解除各種生命的不安與困境,是故本論文以生命治療的觀點來探究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