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時,常見以「臺灣人」對抗「臺灣總督府」的思考模式,本文企圖打破這樣的二元對立,加入在臺日人的角色,透過對一九二○年代前期「廢廳反對運動」、地方制度變革下「街庄協議會員選任問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以及臺灣總督府評議會中「臺灣人之民法繼承議題」等四項政治議題,探討臺灣人、在臺日人與臺灣總督府三方之間的競合關係。 本文所稱之「全臺性」(Taiwan size),係指以臺灣全體為基礎之概念,「地方性」(local)則相對於此,指臺灣內部的任一微小、有機單元,它是組成「全臺性」的基本元素。清治以來,臺灣社會已出現分層的現象,到了日治時期,地域社會的發展結構仍在,一九二○年代又誕生了一批新式知識青年,而在臺日人的社會至此也進入穩定階段,他們都是推動臺灣各層級政治活動的主力。 臺灣在許多面向始終存在著臺、日人的差別待遇,在臺日人權利雖然受到六三體制的束縛,但臺灣人的政治地位又次於在臺日人,形成層層差別的統治結構,交錯的權力結構與利害關係,交織成不同層級臺、日人不同的互動關係。透過上述四項政治活動,本文發現,總督府、臺灣人與在臺日人各有追求,總督府以穩定統治,維持官憲獨大為目的,一方面要擺脫日本本國政界對總督府的掣肘,一方面也要回應殖民地內部的民意壓力,因此在統治基礎不受動搖的前提下,適當且有限度地釋放政治權力。臺灣人則以提升地位,追求臺、日人平等為終極目標,為此,臺、日人出現競爭與合作的多樣化;在臺日人則懷抱著「維持利益,保持優越」的心理,即使因己身利益受到威脅而與臺人合作,仍舊希望能繼續維持其之餘臺灣人的優越地位。無論總督府、臺灣人或在臺日人,無論是地方性政治活動,或是全臺性政治活動,決定彼此態度的關鍵在於「利益」,「利益」若受損,將引起群...
文化,是一種人類為了適應環境而在一個社會或團體之間所發展之生活活動或方式。我國原住民依附著山林生存時會發展出一些產生食物、經濟維繫或社會規範等生活方式,在此社會之一員會學習這些方式,維繫著個人與部落社...
中共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政權之後,即由毛澤東依循蘇聯法制,建構中共的社會主義法制,然因文化大革命而毀壞,直至鄧小平上台後,在「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情形下,重新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其後江澤民再...
本文研究了香港佔領運動的政治過程。通過深入訪談和檔案資料,本文認為香港的佔領運動的特點是各持份者之間存在錯誤認知,溝通失當以及不恰當的應對方法。運動最合適的定義是憲制性不服從,而不是運動領袖所聲稱的公...
本文探討1940年代地方文學書寫,藉由台灣與朝鮮對照呈現當時地方書寫產生的特殊背景:不同立場對地方書寫的期待、作家1940年代書寫時如何表現。藉上述的角度,試圖呈現殖民地地方書寫的意義。 殖民地文學...
摘 要 臺灣的宗教信仰,以臺灣民間信仰最為蓬勃發展,臺灣的廟宇數量也與信徒人數成正比,臺灣素有「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之稱。許多人的成長經驗中,對於廟宇空間並不陌生,但我們所經驗的廟宇空間,畢...
2005年3月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把廿多年來對台方針政策法律化,不僅上升為國家意志,且規範兩岸關係,使反分裂、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有法可依。中共的「反獨」政策是配合國際戰略,為其「和平崛起」創...
本論文針對冷戰結束以來的十六年間,美國政府對中共角色與關係之定位,欲探討的問題具體言之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再一九八九年以來,對中共的關係定位會在『戰略夥伴』與『戰略對手』間發生擺盪」。本論文首先指出,理...
本研究試圖利用政教關係若干基本準則與宗教團體不同類型行為之間的關係為準繩,衡量臺灣早期與現行宗教相關法令,臺灣《宗教團體法(草案)》以及日本《宗教法人法》中有關「登記制度」、「不動產制度」以及「財產制...
本論文從轉型理論與大眾動員理論來探討蒙古與台灣在民主轉型時期其影響選舉制度與憲政制度的因素。其中,將選舉制度進一步區分為總統選舉制度和國會選舉制度,以了解政治菁英間的互動與社會運動此兩個自變項的影響力...
未成年監護制度係用以保護無父母或父母均不能行使權利義務之未成年人,因其與親權制度和成年監護制度各有相似之特點,故制度發展長久以來深受此二者之影響。近年親子法強調以「子女利益」作為保護未成年人之指導原則...
南方想像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慾望產物。在廣邈的南方想像中,台灣是帝國慾望主軸。明治中期開始,南方作為日本投射帝國慾望的一個想像地理,透過各種文本的鋪陳漸漸建構出一套南進論述。不論是公共政策的社會層面,或是...
中文摘要 一九四九年成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政協」),除了成為中共政權合法化的工具外,也提供了諸如參政議政、議事諮詢、統戰聯誼、政治宣傳等多種功能。綜觀五十餘年來政協的發展,研究...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結束後,清朝政府為了改革軍事上的疏漏,決定在臺施行番屯制度,從九十三社熟番中挑選四千人編成屯丁,並分撥界外荒埔作為養贍埔地,藉此鞏固臺灣邊區的社會秩序。這套制度除了預...
「信託」,乃是建立於信賴的關係上、一種財產管理的方法。該制度的通說是濫觴於英國,而在世界各國已運用行之有年了。我國台灣「信託法」及「信託業法」係分別於1996年及2000年頒布施行,其發展歷程尚稱穩健...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中國大陸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同時也帶動社會、文化、思想及政治等領域的變遷。不過,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相適應的矛盾,譬如貪污腐敗、道...
文化,是一種人類為了適應環境而在一個社會或團體之間所發展之生活活動或方式。我國原住民依附著山林生存時會發展出一些產生食物、經濟維繫或社會規範等生活方式,在此社會之一員會學習這些方式,維繫著個人與部落社...
中共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政權之後,即由毛澤東依循蘇聯法制,建構中共的社會主義法制,然因文化大革命而毀壞,直至鄧小平上台後,在「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情形下,重新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其後江澤民再...
本文研究了香港佔領運動的政治過程。通過深入訪談和檔案資料,本文認為香港的佔領運動的特點是各持份者之間存在錯誤認知,溝通失當以及不恰當的應對方法。運動最合適的定義是憲制性不服從,而不是運動領袖所聲稱的公...
本文探討1940年代地方文學書寫,藉由台灣與朝鮮對照呈現當時地方書寫產生的特殊背景:不同立場對地方書寫的期待、作家1940年代書寫時如何表現。藉上述的角度,試圖呈現殖民地地方書寫的意義。 殖民地文學...
摘 要 臺灣的宗教信仰,以臺灣民間信仰最為蓬勃發展,臺灣的廟宇數量也與信徒人數成正比,臺灣素有「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之稱。許多人的成長經驗中,對於廟宇空間並不陌生,但我們所經驗的廟宇空間,畢...
2005年3月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把廿多年來對台方針政策法律化,不僅上升為國家意志,且規範兩岸關係,使反分裂、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有法可依。中共的「反獨」政策是配合國際戰略,為其「和平崛起」創...
本論文針對冷戰結束以來的十六年間,美國政府對中共角色與關係之定位,欲探討的問題具體言之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再一九八九年以來,對中共的關係定位會在『戰略夥伴』與『戰略對手』間發生擺盪」。本論文首先指出,理...
本研究試圖利用政教關係若干基本準則與宗教團體不同類型行為之間的關係為準繩,衡量臺灣早期與現行宗教相關法令,臺灣《宗教團體法(草案)》以及日本《宗教法人法》中有關「登記制度」、「不動產制度」以及「財產制...
本論文從轉型理論與大眾動員理論來探討蒙古與台灣在民主轉型時期其影響選舉制度與憲政制度的因素。其中,將選舉制度進一步區分為總統選舉制度和國會選舉制度,以了解政治菁英間的互動與社會運動此兩個自變項的影響力...
未成年監護制度係用以保護無父母或父母均不能行使權利義務之未成年人,因其與親權制度和成年監護制度各有相似之特點,故制度發展長久以來深受此二者之影響。近年親子法強調以「子女利益」作為保護未成年人之指導原則...
南方想像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慾望產物。在廣邈的南方想像中,台灣是帝國慾望主軸。明治中期開始,南方作為日本投射帝國慾望的一個想像地理,透過各種文本的鋪陳漸漸建構出一套南進論述。不論是公共政策的社會層面,或是...
中文摘要 一九四九年成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政協」),除了成為中共政權合法化的工具外,也提供了諸如參政議政、議事諮詢、統戰聯誼、政治宣傳等多種功能。綜觀五十餘年來政協的發展,研究...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結束後,清朝政府為了改革軍事上的疏漏,決定在臺施行番屯制度,從九十三社熟番中挑選四千人編成屯丁,並分撥界外荒埔作為養贍埔地,藉此鞏固臺灣邊區的社會秩序。這套制度除了預...
「信託」,乃是建立於信賴的關係上、一種財產管理的方法。該制度的通說是濫觴於英國,而在世界各國已運用行之有年了。我國台灣「信託法」及「信託業法」係分別於1996年及2000年頒布施行,其發展歷程尚稱穩健...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中國大陸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同時也帶動社會、文化、思想及政治等領域的變遷。不過,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相適應的矛盾,譬如貪污腐敗、道...
文化,是一種人類為了適應環境而在一個社會或團體之間所發展之生活活動或方式。我國原住民依附著山林生存時會發展出一些產生食物、經濟維繫或社會規範等生活方式,在此社會之一員會學習這些方式,維繫著個人與部落社...
中共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政權之後,即由毛澤東依循蘇聯法制,建構中共的社會主義法制,然因文化大革命而毀壞,直至鄧小平上台後,在「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情形下,重新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其後江澤民再...
本文研究了香港佔領運動的政治過程。通過深入訪談和檔案資料,本文認為香港的佔領運動的特點是各持份者之間存在錯誤認知,溝通失當以及不恰當的應對方法。運動最合適的定義是憲制性不服從,而不是運動領袖所聲稱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