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式的能源消耗模式使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由于全球的气候发生的剧烈变化,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破坏。因此,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迫切需要。 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产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就目前而言,我国流通企业普遍依赖非低碳技术的基础设施和装备,配送资源没有达到最优化,从业人员低碳意识缺乏,节能减排工作相对滞后,低碳流通的相关政策制度也还未得到完善。因此,发展低碳流...In recent years, as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cale of the world grow consequently, ext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 causes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and in Earth's atmosphere greenhouse gases (mainly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violent changes of global climate ,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is being damaged. Therefore, by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O...学位:经济学硕士院系专业:经济研究所_政治经济学学号:1602013115221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 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和贸易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其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一...
本文以广东省1997年、2002年、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及历年能源消费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以及最终需求规模等6个因素对1997年...
继中国碳排放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体后,2014年中国人均碳排放达到7.2t/人,超过欧盟.而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排头兵,在碳排放上做出了极大“贡献”.基于此,以物流运输业为研究对象,以200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能源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碳排放量迅猛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格局失...
本文通过利用序列DEA (Sequential DEA)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造了碳排放绩效动态指数TCPt,规避了以往碳排放绩效测度的缺陷,较为精确地测算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工业碳...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
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由此引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促进结构调整的同时如何兼顾落后地区的发展空间?客观地评估和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现状,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静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和动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
论文从中国GDP的构成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CO_2排放量增长的经济拉动因素,分析不同的经济因素对中国CO_2排放量增长的拉动贡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居民消费和投资是拉动中国CO_2排放量持续增...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
工业能源碳排放在中国总碳排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低碳减排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构建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能...
人类行为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无可争议,所带来的影响可能对全球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产生重大的作用.在建立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模型基础上,在全球尺度下进行计量分析,主要结论:第一,理论模型证明...
通过系统地比较各主要国家CO2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等,总结发达国家碳排放特点,分析中国碳排放历程及各阶段出现的原因.比较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结合中外碳排放特征,总...
利用我国第一次(1973~1976年)至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我国近20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我国4次森...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 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和贸易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其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一...
本文以广东省1997年、2002年、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及历年能源消费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以及最终需求规模等6个因素对1997年...
继中国碳排放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体后,2014年中国人均碳排放达到7.2t/人,超过欧盟.而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排头兵,在碳排放上做出了极大“贡献”.基于此,以物流运输业为研究对象,以200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能源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碳排放量迅猛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格局失...
本文通过利用序列DEA (Sequential DEA)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造了碳排放绩效动态指数TCPt,规避了以往碳排放绩效测度的缺陷,较为精确地测算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工业碳...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
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由此引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促进结构调整的同时如何兼顾落后地区的发展空间?客观地评估和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现状,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静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和动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
论文从中国GDP的构成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CO_2排放量增长的经济拉动因素,分析不同的经济因素对中国CO_2排放量增长的拉动贡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居民消费和投资是拉动中国CO_2排放量持续增...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
工业能源碳排放在中国总碳排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低碳减排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构建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能...
人类行为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无可争议,所带来的影响可能对全球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产生重大的作用.在建立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模型基础上,在全球尺度下进行计量分析,主要结论:第一,理论模型证明...
通过系统地比较各主要国家CO2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等,总结发达国家碳排放特点,分析中国碳排放历程及各阶段出现的原因.比较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结合中外碳排放特征,总...
利用我国第一次(1973~1976年)至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我国近20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我国4次森...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 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和贸易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其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一...
本文以广东省1997年、2002年、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及历年能源消费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以及最终需求规模等6个因素对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