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 东部 > 中部 > 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04510-516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能源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碳排放量迅猛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格局失...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 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
减缓以至最终有效控制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能源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和利用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各种技术现状,并对二氧化...
论文从中国GDP的构成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CO_2排放量增长的经济拉动因素,分析不同的经济因素对中国CO_2排放量增长的拉动贡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居民消费和投资是拉动中国CO_2排放量持续增...
在简要评价碳排放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205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50年碳排放量最佳可能范围为2.4~3.3 PgC/a;人均碳排放量为1.7~2.3 tC.最佳可能上限...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式的能源消耗模式使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由于全球的气候发生的剧烈变化,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破坏。因此,在科学...
本文通过利用序列DEA (Sequential DEA)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造了碳排放绩效动态指数TCPt,规避了以往碳排放绩效测度的缺陷,较为精确地测算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工业碳...
利用我国第一次(1973~1976年)至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我国近20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我国4次森...
现阶段,化石能源是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其使用过程中导致的CO2排放(简称碳排放)是化石能源消耗的直接量度,因此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反映.本文通过对全球及中国的碳排放、社会经济...
碳排放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建设用地亦是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1996 - 2007年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变化,在扩展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基于LMDI分解法,探讨了1...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CO_2排放也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作者认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应只体现在其绝对排放数量上,更要体现在其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兼容度差异上。因此本文首先运用IPCC2006清单...
人类行为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无可争议,所带来的影响可能对全球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产生重大的作用.在建立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模型基础上,在全球尺度下进行计量分析,主要结论:第一,理论模型证明...
利用全球及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人均碳排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历史数据,考察了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必然伴随大量碳排放,因此...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碳减排是应对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更具发展前景.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数量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能源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碳排放量迅猛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格局失...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 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
减缓以至最终有效控制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能源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和利用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各种技术现状,并对二氧化...
论文从中国GDP的构成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CO_2排放量增长的经济拉动因素,分析不同的经济因素对中国CO_2排放量增长的拉动贡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居民消费和投资是拉动中国CO_2排放量持续增...
在简要评价碳排放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205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50年碳排放量最佳可能范围为2.4~3.3 PgC/a;人均碳排放量为1.7~2.3 tC.最佳可能上限...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式的能源消耗模式使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由于全球的气候发生的剧烈变化,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破坏。因此,在科学...
本文通过利用序列DEA (Sequential DEA)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造了碳排放绩效动态指数TCPt,规避了以往碳排放绩效测度的缺陷,较为精确地测算了2003-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工业碳...
利用我国第一次(1973~1976年)至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我国近20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我国4次森...
现阶段,化石能源是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其使用过程中导致的CO2排放(简称碳排放)是化石能源消耗的直接量度,因此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反映.本文通过对全球及中国的碳排放、社会经济...
碳排放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建设用地亦是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1996 - 2007年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变化,在扩展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基于LMDI分解法,探讨了1...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CO_2排放也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作者认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应只体现在其绝对排放数量上,更要体现在其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兼容度差异上。因此本文首先运用IPCC2006清单...
人类行为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无可争议,所带来的影响可能对全球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产生重大的作用.在建立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模型基础上,在全球尺度下进行计量分析,主要结论:第一,理论模型证明...
利用全球及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人均碳排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历史数据,考察了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必然伴随大量碳排放,因此...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碳减排是应对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更具发展前景.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数量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能源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碳排放量迅猛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格局失...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 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
减缓以至最终有效控制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国能源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和利用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各种技术现状,并对二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