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一系列大规模人类生产活动如引水灌溉、水土保持等,使得黄河中下游的径流情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造成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和经济损失严重。本文以黄河中游的岔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1959~2000年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活动对径流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在1978年受到水土保持活动的显著干扰,年径流量减少了30%以上,且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均有所减小。此外,流域径流情势随淤地坝有起有落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国家自然科学项目(40671035
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C)沿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沼泽土的有机碳和全氮(TN)含量整体上从表层向下呈现下降趋势,中间在16~18cm处出现一个升高点,与...
利用近55 a黄河下游输沙率数据,分析泥沙通量在下游的时空变化,得出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各河段泥沙通量的变化速度,孙口以上和艾山-洛口段变化较大。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发现下游年...
白洋淀流域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农业高产区域,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近几十年来,白洋淀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在1974年-2007年,该区域地下水埋深以平均每年0.51m的速率下降,1980年以后下降速率...
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中 2 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 ,分析了近 40年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 ,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
基于Apack软件,通过选取景观面积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近40a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景观空...
该文利用时空数据模型引入时间维,在GIS平台上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1961年~2000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三者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北部温度变化不大,而南部和...
近45 a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实施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潮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利用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潮河流域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的...
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资料、时间尺度及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几种升温估算方法,本文以1970-2007年的气温数据为...
根据中国物候观测网络17个站点的物候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a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总体表现为推迟的...
采用原状土矿化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土壤(沼泽土和泥炭土)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矿化速率在5~15℃之间对温度的反应较弱,而超过15℃时矿化速率则明显增加;泥炭土...
利用1959—2005年沈阳及周边郊区4县(康平、新民、法库、辽中)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沈阳城区、郊区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气候...
本文利用1961—2000年塔里木盆地22个气象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塔里木盆地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沙尘暴日数从60年代至90年代,总的趋势是在波动中下降的,高发年...
贝尔纳是为数不多的公开承认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使科学脱离了完全超然的地位,重新回归到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来。他高度赞扬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科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正是基于...
利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99个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56~2005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956~2005年黄土高原降水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
若尔盖湿地是中国残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这片湿地明显萎缩,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正面临着空前的生态危机。在分析了若尔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包...
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C)沿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沼泽土的有机碳和全氮(TN)含量整体上从表层向下呈现下降趋势,中间在16~18cm处出现一个升高点,与...
利用近55 a黄河下游输沙率数据,分析泥沙通量在下游的时空变化,得出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各河段泥沙通量的变化速度,孙口以上和艾山-洛口段变化较大。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发现下游年...
白洋淀流域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农业高产区域,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近几十年来,白洋淀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在1974年-2007年,该区域地下水埋深以平均每年0.51m的速率下降,1980年以后下降速率...
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中 2 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 ,分析了近 40年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 ,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
基于Apack软件,通过选取景观面积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近40a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景观空...
该文利用时空数据模型引入时间维,在GIS平台上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1961年~2000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三者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北部温度变化不大,而南部和...
近45 a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实施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潮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利用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潮河流域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的...
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资料、时间尺度及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几种升温估算方法,本文以1970-2007年的气温数据为...
根据中国物候观测网络17个站点的物候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a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总体表现为推迟的...
采用原状土矿化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土壤(沼泽土和泥炭土)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矿化速率在5~15℃之间对温度的反应较弱,而超过15℃时矿化速率则明显增加;泥炭土...
利用1959—2005年沈阳及周边郊区4县(康平、新民、法库、辽中)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沈阳城区、郊区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气候...
本文利用1961—2000年塔里木盆地22个气象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塔里木盆地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沙尘暴日数从60年代至90年代,总的趋势是在波动中下降的,高发年...
贝尔纳是为数不多的公开承认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使科学脱离了完全超然的地位,重新回归到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来。他高度赞扬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科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正是基于...
利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99个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56~2005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956~2005年黄土高原降水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
若尔盖湿地是中国残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这片湿地明显萎缩,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正面临着空前的生态危机。在分析了若尔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包...
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C)沿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沼泽土的有机碳和全氮(TN)含量整体上从表层向下呈现下降趋势,中间在16~18cm处出现一个升高点,与...
利用近55 a黄河下游输沙率数据,分析泥沙通量在下游的时空变化,得出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各河段泥沙通量的变化速度,孙口以上和艾山-洛口段变化较大。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发现下游年...
白洋淀流域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农业高产区域,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近几十年来,白洋淀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在1974年-2007年,该区域地下水埋深以平均每年0.51m的速率下降,1980年以后下降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