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pack软件,通过选取景观面积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近40a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要特征,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均明显高于人工湿地景观。沼泽湿地景观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所占比例高于95%;(2)高寒湿地景观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若尔盖县湿地景观的面积最大,占该区湿地景观总面积的近50%,湿地率也居五县之首;红原县和玛曲县次之;阿坝县和碌曲县最小;(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资助项目(2006CB4033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B04A08
利用1959—2005年沈阳及周边郊区4县(康平、新民、法库、辽中)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沈阳城区、郊区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气候...
对中国和北极地区近 40 0年来的气温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谱特征分析 ,通过对比认为 ,北极地区及中国基本上都有 1 7世纪、 1 9世纪两个寒冷期和 1 8世纪、 2 0世纪两个温暖期 ,在一定程度...
采用原状土矿化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土壤(沼泽土和泥炭土)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矿化速率在5~15℃之间对温度的反应较弱,而超过15℃时矿化速率则明显增加;泥炭土...
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资料、时间尺度及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几种升温估算方法,本文以1970-2007年的气温数据为...
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湿地,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十分丰富,但其空间分布特征尚不清楚。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
基于土地荒漠化的涵义 ,以及塔里木河流域的人类活动特点和流域水系的组成状况 ,选择了 2 6个与水系组成相关的气象台站 1 961~ 2 0 0 0年的年降水量、夏半年 ( 5~ 1 0月 )月均气温...
以9个指标反映若尔盖高原湿地生境的环境特征,在ArcGIS9.2平台下进行随机样方布设,采用DCCA排序方法定量分析湿地景观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排序前2轴累计解释了湿地景观与环境要素...
该文利用时空数据模型引入时间维,在GIS平台上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1961年~2000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三者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北部温度变化不大,而南部和...
以7个时间断面的县域GDP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指标测度和区域重心计算,并借助G IS软件可视化表达,系统分析近30年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
以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0℃积温及其日数、≥5℃积温及其日数和≥10℃积温及其日数作为生物温度指标的代表,应用青藏高原地区1966~2005年共87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巩固现有生态退耕成果,是目前和未来中国生态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最早开始退耕试点的延安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资料,分析了延安市近30年耕地变化过程、...
利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气象、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1961-2010年东北玉米生产潜力,分析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东北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1961-2010年,东北玉米平均...
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一系列大规模人类生产活动如引水灌溉、水土保持等,使得黄河中下游的径流情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造成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和经济损失严重。本文以黄河中游的岔...
新疆天山北坡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通过利用天山北坡18个气象台站在近40a的气温、降...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形图提取得到呼伦湖水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和2000年、2005年四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然后在各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换的基础上,以覆盖度和退化程度作为对生态...
利用1959—2005年沈阳及周边郊区4县(康平、新民、法库、辽中)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沈阳城区、郊区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气候...
对中国和北极地区近 40 0年来的气温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谱特征分析 ,通过对比认为 ,北极地区及中国基本上都有 1 7世纪、 1 9世纪两个寒冷期和 1 8世纪、 2 0世纪两个温暖期 ,在一定程度...
采用原状土矿化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土壤(沼泽土和泥炭土)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矿化速率在5~15℃之间对温度的反应较弱,而超过15℃时矿化速率则明显增加;泥炭土...
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资料、时间尺度及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几种升温估算方法,本文以1970-2007年的气温数据为...
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湿地,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十分丰富,但其空间分布特征尚不清楚。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
基于土地荒漠化的涵义 ,以及塔里木河流域的人类活动特点和流域水系的组成状况 ,选择了 2 6个与水系组成相关的气象台站 1 961~ 2 0 0 0年的年降水量、夏半年 ( 5~ 1 0月 )月均气温...
以9个指标反映若尔盖高原湿地生境的环境特征,在ArcGIS9.2平台下进行随机样方布设,采用DCCA排序方法定量分析湿地景观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排序前2轴累计解释了湿地景观与环境要素...
该文利用时空数据模型引入时间维,在GIS平台上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1961年~2000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三者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北部温度变化不大,而南部和...
以7个时间断面的县域GDP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指标测度和区域重心计算,并借助G IS软件可视化表达,系统分析近30年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
以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0℃积温及其日数、≥5℃积温及其日数和≥10℃积温及其日数作为生物温度指标的代表,应用青藏高原地区1966~2005年共87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巩固现有生态退耕成果,是目前和未来中国生态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最早开始退耕试点的延安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资料,分析了延安市近30年耕地变化过程、...
利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气象、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1961-2010年东北玉米生产潜力,分析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东北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1961-2010年,东北玉米平均...
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一系列大规模人类生产活动如引水灌溉、水土保持等,使得黄河中下游的径流情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造成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和经济损失严重。本文以黄河中游的岔...
新疆天山北坡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通过利用天山北坡18个气象台站在近40a的气温、降...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形图提取得到呼伦湖水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和2000年、2005年四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然后在各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换的基础上,以覆盖度和退化程度作为对生态...
利用1959—2005年沈阳及周边郊区4县(康平、新民、法库、辽中)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沈阳城区、郊区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气候...
对中国和北极地区近 40 0年来的气温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谱特征分析 ,通过对比认为 ,北极地区及中国基本上都有 1 7世纪、 1 9世纪两个寒冷期和 1 8世纪、 2 0世纪两个温暖期 ,在一定程度...
采用原状土矿化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土壤(沼泽土和泥炭土)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矿化速率在5~15℃之间对温度的反应较弱,而超过15℃时矿化速率则明显增加;泥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