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有漢一代,巫風暢行,鬼道愈盛。宮廷貴族篤於巫祝,求於譏祥;天下之事,或以仙道方術觀察,或以五行陰陽處置,凡此史載,斑斑可考。在漢代玉器發展上,經見一種相貌兇惡,造型詭譎又難以名狀的動物。其形象不但構成藝術文化的一項重要母題,甚至貫穿了兩漢玉雕藝術之始終,此一形象動物,就是史籍指陳的辟邪神獸。本文依據古籍文獻的記載,並結合考古資料與公私立若干收藏,主要探索漢玉辟邪神獸,在漢室彌漫仙道符讖的世風下,所蘊含生前死後的文學藝術與內在的精神文化。[[sponsorship]]淡江大學歷史學系[[journaltype]]國內[[booktype]]紙本[[countrycodes]]TW
[[abstract]]摘要 本論文是探討晚唐到五代時期中國敦煌與四川地區「毗沙門天王」的相關問題。「毗沙門天王」信仰從印度開始發展,經中亞與于闐地區向東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信仰內容經過多次...
[[abstract]]關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位英雄,從陳壽的《三國志》人生忠義象徵人物走進羅觀忠《三國演義》就成為福神。隨著中華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關公崇拜慢慢成為尚義的越南人的一種信仰。早在十...
[[abstract]]論者嘗謂丹道南宗的傳道對象,侷限於士大夫階層,所欲指稱者,即南宗五祖白玉蟾的交游傳道方式,但學者多僅泛論之而無詳細陳述。本文從白玉蟾實際交游與傳道對象,分析其如何在慕道者、知識...
[[abstract]]有漢一代,巫風暢行,鬼道愈盛。宮廷貴族篤於巫祝,求於譏祥;天下之事,或以仙道方術觀察,或以五行陰陽處置,凡此史載,斑斑可考。在漢代玉器發展上,經見一種相貌兇惡,造型詭譎又難以名...
[[abstract]]春秋戰國僭禮越制的動盪時代,諸子蠭起,百家爭鳴。儒家學派繼承古人崇玉愛玉的傳統,以玉的特質屬性,注入了崇高的玉德學說,主張「君子比德於玉」,提倡「道之以德,齊之於禮」的政治理想...
[[abstract]]本文主要探討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土的玉龍,就其〈料、工、形、紋〉進行分析,比較其異同。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玉龍的地區,主要有東北地區:分佈在遼寧、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東南地區...
[[abstract]]中國約於距今八千年開始出現玉器,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高峰期,如遼寧、內蒙地區的紅山文化晚期,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東南太湖流域周邊的良渚文化,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
[[abstract]]本文依據古籍文獻的記載,並結合考古資料及公私立相關的收藏,主要在探索精美的漢代玉卮,所兼具內與外在的兩種特色:一、善於掌握器體形態,巧妙運用高難度的工藝,突出圖像的氣質神韻,富...
[[abstract]]東王公,東方朔《十洲記》稱之為太真東王父,所居處為扶桑之太帝宮;六朝道書稱之為扶桑大帝東王公、東霞扶桑丹林太帝道君。扶桑是日所出之處,可見東王公的信仰,和先民早期的太陽神話有關...
[[abstract]]人事法天的天人感應思維特重符應之說,隨認識之深化進而有系統化傾向。敦煌本〈瑞應圖〉殘卷(編號p2683),便是其一。此殘卷現存圖42幅,分為:龜(1.~6.)、龍(7.~37....
[[abstract]]臺灣新石器時代出土玉器的遺址有上百處,其中以台東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最多,造型亦最特色。玉器切磋琢磨技術精湛,造型以人獸型玦最具藝術性,目前總數量在40 件左右。此外20 多...
[[abstract]]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發展出現一個高峰期,其中有幾個文化的玉器特別發達。有遼寧、內蒙地區的紅山文化,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太湖流域周邊的良渚文化,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
[[abstract]]中國古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藝術的內涵,受到世人無比的青睞與珍愛。近數十年來,隨兩岸經濟的蓬勃發展,掀起了收藏古玉的熱潮,惟有限的古玉畢竟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與此同時也造...
計畫編號:NSC98-2410-H032-057研究期間:200908~201007研究經費:185,000[[abstract]]本研究計畫是吾人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情感」研究之長期計畫的第一個實驗...
[[abstract]]東王公始於先民時期的日神信仰。堯舜至商朝時期所祀奉的日神,到周世春秋時稱為東皇公[1],《楚辭.九歌》裡稱為東君,漢代稱東王公,並以之為天界之主;魏晉六朝,由於東王公所居在東海...
[[abstract]]摘要 本論文是探討晚唐到五代時期中國敦煌與四川地區「毗沙門天王」的相關問題。「毗沙門天王」信仰從印度開始發展,經中亞與于闐地區向東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信仰內容經過多次...
[[abstract]]關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位英雄,從陳壽的《三國志》人生忠義象徵人物走進羅觀忠《三國演義》就成為福神。隨著中華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關公崇拜慢慢成為尚義的越南人的一種信仰。早在十...
[[abstract]]論者嘗謂丹道南宗的傳道對象,侷限於士大夫階層,所欲指稱者,即南宗五祖白玉蟾的交游傳道方式,但學者多僅泛論之而無詳細陳述。本文從白玉蟾實際交游與傳道對象,分析其如何在慕道者、知識...
[[abstract]]有漢一代,巫風暢行,鬼道愈盛。宮廷貴族篤於巫祝,求於譏祥;天下之事,或以仙道方術觀察,或以五行陰陽處置,凡此史載,斑斑可考。在漢代玉器發展上,經見一種相貌兇惡,造型詭譎又難以名...
[[abstract]]春秋戰國僭禮越制的動盪時代,諸子蠭起,百家爭鳴。儒家學派繼承古人崇玉愛玉的傳統,以玉的特質屬性,注入了崇高的玉德學說,主張「君子比德於玉」,提倡「道之以德,齊之於禮」的政治理想...
[[abstract]]本文主要探討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土的玉龍,就其〈料、工、形、紋〉進行分析,比較其異同。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玉龍的地區,主要有東北地區:分佈在遼寧、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東南地區...
[[abstract]]中國約於距今八千年開始出現玉器,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高峰期,如遼寧、內蒙地區的紅山文化晚期,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東南太湖流域周邊的良渚文化,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
[[abstract]]本文依據古籍文獻的記載,並結合考古資料及公私立相關的收藏,主要在探索精美的漢代玉卮,所兼具內與外在的兩種特色:一、善於掌握器體形態,巧妙運用高難度的工藝,突出圖像的氣質神韻,富...
[[abstract]]東王公,東方朔《十洲記》稱之為太真東王父,所居處為扶桑之太帝宮;六朝道書稱之為扶桑大帝東王公、東霞扶桑丹林太帝道君。扶桑是日所出之處,可見東王公的信仰,和先民早期的太陽神話有關...
[[abstract]]人事法天的天人感應思維特重符應之說,隨認識之深化進而有系統化傾向。敦煌本〈瑞應圖〉殘卷(編號p2683),便是其一。此殘卷現存圖42幅,分為:龜(1.~6.)、龍(7.~37....
[[abstract]]臺灣新石器時代出土玉器的遺址有上百處,其中以台東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最多,造型亦最特色。玉器切磋琢磨技術精湛,造型以人獸型玦最具藝術性,目前總數量在40 件左右。此外20 多...
[[abstract]]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發展出現一個高峰期,其中有幾個文化的玉器特別發達。有遼寧、內蒙地區的紅山文化,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太湖流域周邊的良渚文化,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
[[abstract]]中國古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藝術的內涵,受到世人無比的青睞與珍愛。近數十年來,隨兩岸經濟的蓬勃發展,掀起了收藏古玉的熱潮,惟有限的古玉畢竟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與此同時也造...
計畫編號:NSC98-2410-H032-057研究期間:200908~201007研究經費:185,000[[abstract]]本研究計畫是吾人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情感」研究之長期計畫的第一個實驗...
[[abstract]]東王公始於先民時期的日神信仰。堯舜至商朝時期所祀奉的日神,到周世春秋時稱為東皇公[1],《楚辭.九歌》裡稱為東君,漢代稱東王公,並以之為天界之主;魏晉六朝,由於東王公所居在東海...
[[abstract]]摘要 本論文是探討晚唐到五代時期中國敦煌與四川地區「毗沙門天王」的相關問題。「毗沙門天王」信仰從印度開始發展,經中亞與于闐地區向東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信仰內容經過多次...
[[abstract]]關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位英雄,從陳壽的《三國志》人生忠義象徵人物走進羅觀忠《三國演義》就成為福神。隨著中華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關公崇拜慢慢成為尚義的越南人的一種信仰。早在十...
[[abstract]]論者嘗謂丹道南宗的傳道對象,侷限於士大夫階層,所欲指稱者,即南宗五祖白玉蟾的交游傳道方式,但學者多僅泛論之而無詳細陳述。本文從白玉蟾實際交游與傳道對象,分析其如何在慕道者、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