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印度與中國,經歷殖民主義與戰火的洗禮,轉化為當代的民族國家,成為兩個亞洲的區域大國,近年在經濟表現與政治影響上大放異彩而受到矚目。雖然經歷1962年的邊界戰爭後二國關係僵冷的時期,但無礙於1980年代印中關係正常化後,印度與中國民間或政府層面的交流。就理論層面觀之,知識份子論及印中關係,常見追溯雙方悠久之歷史,細數往來過程之密切者。 印度的中國研究可分為中國典籍研究與當代政治與戰略研究,與轉變的印中關係有關,在邊界戰爭衍生之「了解敵人」的政治與戰略需要以前,印度學者研究中國的動機,便與二十世紀初在反殖民主義下知識份子尋求近鄰的文化紐帶,從而基於個人興趣進行「求同」的佛教或印中歷史往來的研究。 身為1960年代戰略需要下訓練的中國專家,Krishna Prakash Gupta是印度第一批接受福特基金會獎學金的留美學者,在其歸國後於德里大學任教,參與非正式的中國研究小組,並協辦《中國述評》(China Report),而該小組與刊物是早期印度的當代中國研究的核心。 Gupta的中國研究,在60、70年代與期刊的議題發展方向相仿,談論中國的政治現實,這時期的研究者思路相似,多以思想脈絡詮釋中國政治。但在80年代印中關係正常化與90年代逐漸頻繁的交流後,他有別於當時的研究方向,深化研究中國政治的深層脈絡。Gupta基於學術關懷,批判時人的研究框架與印度知識份子的預設,從而提出避免文化成見影響的理論,呼籲讀者思考既有之中國觀感,究竟是出於政治現實抑或浪漫情懷。此區別可說源於印度人的世界觀,Gupta一方面指出印度知識份子錯把浪漫情懷當政治現實導致的問題,另一方面採取同樣視野,將中國視為主權國家與承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而以文化發展源流解讀中國政治現象與社會變遷。但他雖以...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文藝與政治之間有著密切而複雜的關係,此一問題在現代戲劇中尤其值得重視。過往戲劇研究長期位處邊緣,這與戲劇此一文類所獨具的綜合藝術特質不無關係,其橫跨文學、美術、音樂、表演等領域的跨藝...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往往被自然地理解为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反抗...
民族主義係為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動力,然晚清崛起的知識分子,雖顯示出強烈的省籍認同,但其民族想像最終似乎以過去帝國的政治空間為框架,致多元文化及多元族群共同體的清帝國,未如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反而維持其政治...
本文的意旨,主要在於探討荷蘭與明鄭時期臺灣島內財稅與統治策略的演化過程。傳統上,關於這樣的討論有著兩種不同的論調,其中一種論調居於主流,認為荷蘭人帶有相當濃厚殖民統治的剝削性質,而鄭成功進入臺灣的過程...
中 文 摘 要 中國人的嘲諷特性,原來便相當有趣。除了歷代史書都有宮庭俳優的記載外,專門收集各地笑話的「笑話書」也持續出版。這些文獻內容,成為我們今日了解中國歷代嘲諷特性及演變的重要依據。這個...
從歷史淵源而言,「東突厥斯坦」乙詞緣於19世紀沙俄試圖從地理名稱、宗教信仰與民族識別等深層的滲透方式,藉由「泛突厥主義」與「泛伊斯蘭主義」拉攏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以東突的概念,將之納入已遭其併...
十八世紀末臺灣爆發的林爽文事件,一般只被視為社會內部的大規模動亂。但是,這場動亂卻與清帝國在新疆、四川北部等地的對外戰役,合稱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顯然林爽文事件的結束對於清帝國來說不只是平定動亂...
本論文主要在釐清中國安全決策組織及流程,進而從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研究途徑切入,探討一九九○年代中國領導人對其國際安全、周邊安全、台海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及環境安全威...
中國是一個興起中的強權,中國領導人的世界觀與國際戰略,將深刻影響到未來世界秩序的形成,且影響力有增無減;尤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大陸突破以市場經濟與代議民主為核心的制式模式,試圖開創獨特的政經體制...
南方想像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慾望產物。在廣邈的南方想像中,台灣是帝國慾望主軸。明治中期開始,南方作為日本投射帝國慾望的一個想像地理,透過各種文本的鋪陳漸漸建構出一套南進論述。不論是公共政策的社會層面,或是...
本研究嘗試從現代民主政治與教育兩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考察三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命題或觀點,分別是:涂爾幹的「教育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弗雷勒的「教育即是自由的實踐」,以及傅柯的「關懷自身的倫理作為自由的實...
民國佛教發展的一條主線是佛教的改革運動,這條線索串聯起了國家、寺僧、信眾,成為觀察和理解佛教如何回應時代劇變的關鍵。學術界對近代中國佛教史的研究中亦對佛教改革有所關注,但至少存在兩方面的不足:首先,關...
上世纪 90 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出现了“文化转向”。其中,勒菲弗尔翻译操控理论就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翻译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以及译作给译入语文化带来的影响。安...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聚居的云南是颇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区域。由于历...
本文探討1940年代地方文學書寫,藉由台灣與朝鮮對照呈現當時地方書寫產生的特殊背景:不同立場對地方書寫的期待、作家1940年代書寫時如何表現。藉上述的角度,試圖呈現殖民地地方書寫的意義。 殖民地文學...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文藝與政治之間有著密切而複雜的關係,此一問題在現代戲劇中尤其值得重視。過往戲劇研究長期位處邊緣,這與戲劇此一文類所獨具的綜合藝術特質不無關係,其橫跨文學、美術、音樂、表演等領域的跨藝...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往往被自然地理解为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反抗...
民族主義係為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動力,然晚清崛起的知識分子,雖顯示出強烈的省籍認同,但其民族想像最終似乎以過去帝國的政治空間為框架,致多元文化及多元族群共同體的清帝國,未如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反而維持其政治...
本文的意旨,主要在於探討荷蘭與明鄭時期臺灣島內財稅與統治策略的演化過程。傳統上,關於這樣的討論有著兩種不同的論調,其中一種論調居於主流,認為荷蘭人帶有相當濃厚殖民統治的剝削性質,而鄭成功進入臺灣的過程...
中 文 摘 要 中國人的嘲諷特性,原來便相當有趣。除了歷代史書都有宮庭俳優的記載外,專門收集各地笑話的「笑話書」也持續出版。這些文獻內容,成為我們今日了解中國歷代嘲諷特性及演變的重要依據。這個...
從歷史淵源而言,「東突厥斯坦」乙詞緣於19世紀沙俄試圖從地理名稱、宗教信仰與民族識別等深層的滲透方式,藉由「泛突厥主義」與「泛伊斯蘭主義」拉攏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以東突的概念,將之納入已遭其併...
十八世紀末臺灣爆發的林爽文事件,一般只被視為社會內部的大規模動亂。但是,這場動亂卻與清帝國在新疆、四川北部等地的對外戰役,合稱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顯然林爽文事件的結束對於清帝國來說不只是平定動亂...
本論文主要在釐清中國安全決策組織及流程,進而從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研究途徑切入,探討一九九○年代中國領導人對其國際安全、周邊安全、台海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及環境安全威...
中國是一個興起中的強權,中國領導人的世界觀與國際戰略,將深刻影響到未來世界秩序的形成,且影響力有增無減;尤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大陸突破以市場經濟與代議民主為核心的制式模式,試圖開創獨特的政經體制...
南方想像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慾望產物。在廣邈的南方想像中,台灣是帝國慾望主軸。明治中期開始,南方作為日本投射帝國慾望的一個想像地理,透過各種文本的鋪陳漸漸建構出一套南進論述。不論是公共政策的社會層面,或是...
本研究嘗試從現代民主政治與教育兩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考察三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命題或觀點,分別是:涂爾幹的「教育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弗雷勒的「教育即是自由的實踐」,以及傅柯的「關懷自身的倫理作為自由的實...
民國佛教發展的一條主線是佛教的改革運動,這條線索串聯起了國家、寺僧、信眾,成為觀察和理解佛教如何回應時代劇變的關鍵。學術界對近代中國佛教史的研究中亦對佛教改革有所關注,但至少存在兩方面的不足:首先,關...
上世纪 90 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出现了“文化转向”。其中,勒菲弗尔翻译操控理论就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翻译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以及译作给译入语文化带来的影响。安...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聚居的云南是颇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区域。由于历...
本文探討1940年代地方文學書寫,藉由台灣與朝鮮對照呈現當時地方書寫產生的特殊背景:不同立場對地方書寫的期待、作家1940年代書寫時如何表現。藉上述的角度,試圖呈現殖民地地方書寫的意義。 殖民地文學...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文藝與政治之間有著密切而複雜的關係,此一問題在現代戲劇中尤其值得重視。過往戲劇研究長期位處邊緣,這與戲劇此一文類所獨具的綜合藝術特質不無關係,其橫跨文學、美術、音樂、表演等領域的跨藝...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往往被自然地理解为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反抗...
民族主義係為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動力,然晚清崛起的知識分子,雖顯示出強烈的省籍認同,但其民族想像最終似乎以過去帝國的政治空間為框架,致多元文化及多元族群共同體的清帝國,未如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反而維持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