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佛教發展的一條主線是佛教的改革運動,這條線索串聯起了國家、寺僧、信眾,成為觀察和理解佛教如何回應時代劇變的關鍵。學術界對近代中國佛教史的研究中亦對佛教改革有所關注,但至少存在兩方面的不足:首先,關注的對象過於狹窄,局限在少數推行改革的"高僧"或居士的生平、思想上,故常將改革的藍圖當做了改革的實效,導致對民國佛教的特徵概括有所偏差;其次,未能從地方的視角出發,無法具體分析佛教在地方社區的各群體中扮演的複雜角色,因此對改革遭受抵制乃至失敗的原因分析不清。本論文以民國時期(1912 - 1949)政治和佛教重鎮南京市的佛教寺廟、組織和信徒為中心,討論在政府和僧團自上而下的雙重改革計劃中,地方佛教如何進行回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社會史、地方史的方法,通過解讀政府公文、檔案、佛教報刊、方誌寺誌、調查報告、時人文集等新、舊史料,結合量化的數據統計和質性的案例分析來呈現民國時首都南京的佛教狀況。全文主體分四章展開,第一章主要透過數據展示南京佛寺、僧眾、廟產的概貌,第二、三兩章分別敘述國家和僧團建設首都模範佛教社群的嘗試及其成效,第四章分析南京城內信佛居士和民眾的實踐及其與佛教改革間的關係。本文的結論認為:相對於國家和僧團的初衷,佛教改革在南京的推行困境重重、收效甚微。其原因不可簡單歸為"保守"僧人的阻撓,"國家"內部的信仰和利益分歧使得政府主導的改革計劃大多被消解,而改革派僧人囿於現實條件而態度搖擺或方式不當也使得僧團主導的改革藍圖空有其名。地方的僧人、居士、信眾往往根據自身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與各方勢力的斡旋中長期維持著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佛教信仰、儀式和組織,比如佛教的禪、凈實踐、僧人的經懺傳統、寺院的法會香會等。最後在南京這樣的江浙中心城市,佛教所延續的傳統多過革新的成績。通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