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将危及区域粮食安全;根据粮食产量高低和生产稳定性特征,将陕西省分为高产低变型(宝鸡、咸阳、渭南、汉中)、低产低变型(安康、商洛)、高产高变型(西安)、低产高变型(榆林、延安、铜川)四个粮食类型区;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较大,铜川、西安和商洛粮食紧缺,宝鸡、咸阳、渭南和榆林粮有盈余,延安、汉中和安康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生产总体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重心移动的阶段性明显,总体呈"北上东进"的移动趋势;各类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小麦、玉米和大豆、稻谷生产具有优势的地区分别在关中、陕北、陕南。研究结果以期为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区域粮食生产宏观布局与优化以及农业的结构调整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span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土地退化问题严峻.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在该地区推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需要评估这些工程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工程决策...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
根据历史文献与农业统计资料以及试验结果,研究了陕西省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进程及其相互关系。1931~1994年(64a)全省粮食总产量攀登了13个高峰,1947~1994年(47a)按照化肥对粮食总产的...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
运用时间序列与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固原县30年粮食单产变化及技术进步贡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该县粮食产量在30年中经历了三个阶级:60年代中后期,单产徘徊于450~750kg/hm2,技...
为了明确陕西省耕地生产能力的现状,该文利用2008-2010年陕西省各县平均粮食产量数据,结合GIS分析描述陕西省各县耕地实际利用强度、理论利用强度、耕地可实现增产潜力和理论增产潜力及其空...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
种粮收入是黄土沟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揭示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投入产出状况及其稳定性,选取黄土沟壑区长武县王东沟流域的30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粮过程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投入...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
根据米脂县1990—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该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动态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土地退化问题严峻.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在该地区推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需要评估这些工程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工程决策...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
根据历史文献与农业统计资料以及试验结果,研究了陕西省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进程及其相互关系。1931~1994年(64a)全省粮食总产量攀登了13个高峰,1947~1994年(47a)按照化肥对粮食总产的...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
运用时间序列与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固原县30年粮食单产变化及技术进步贡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该县粮食产量在30年中经历了三个阶级:60年代中后期,单产徘徊于450~750kg/hm2,技...
为了明确陕西省耕地生产能力的现状,该文利用2008-2010年陕西省各县平均粮食产量数据,结合GIS分析描述陕西省各县耕地实际利用强度、理论利用强度、耕地可实现增产潜力和理论增产潜力及其空...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
种粮收入是黄土沟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揭示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投入产出状况及其稳定性,选取黄土沟壑区长武县王东沟流域的30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粮过程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投入...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
根据米脂县1990—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该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动态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土地退化问题严峻.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在该地区推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需要评估这些工程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工程决策...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