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变量对中国水稻和小麦单产的影响都存在"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存在最优拐点。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条件将越过最优拐点,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产生明确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气候变化在未来的长期危害将会急剧增大。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水稻单产降低2%~16%、小麦单产降低3%~19%。这意味着,需要及早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气候政策,才能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773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40329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M58090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52-1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
[[abstract]]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發現過去一個世紀全球表面溫度增加0 4~0 8℃,且在「氣候變遷對全球衝擊影響」報告指出,農業生產與...
运用时间序列与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固原县30年粮食单产变化及技术进步贡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该县粮食产量在30年中经历了三个阶级:60年代中后期,单产徘徊于450~750kg/hm2,技...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产生影响。该文分别采用Palmer干旱指数(PDSI)、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GIQ)、单位面积粮食产量(PHGO)作为气候变化、...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国黄淮海平原县级小麦种植结构、灌溉条件、日值气象数据,结合小麦的地区生长周期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气温上升对小麦生产力的影...
稻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產區遍及極地除外之世界各洲,種植的國家超過100個以上,但以亞洲為主要之生產暨消費地區。白米年出口量約佔世界稻米生產總量之4-5%,泰國為最主要之出口國,美國居次。1...
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快速增加,已嚴重影響全球氣候系統。根據IPCC的報告,在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1.4-5.8℃,同時並伴隨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從農業氣象的觀點,作物對...
利用随机天气模型,将气候模式对大气中CO2倍增时预测的气候情景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后小麦发育将加快,生育期缩短,冬小麦平均...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
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尤其由于区域对气候变化响应评价工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和区域发展,进行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比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气候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会产生一系列...
對農業生產而言,氣候具有二種意義,若能有效管理則為一種資源,相反的,則是一種危害。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200年來,由280 ppm增加到350 ppm,最近35年和其他溫室氣體快速增加,由315 p...
氣候與環境在地球形成後即不斷的變遷,惟其轉變速率緩慢,概以千、萬年甚或百萬年計。自19世紀工業革命迄今近兩百年來,由於大量石化燃料被消耗,加上人造化學品的產製、人類各樣活動的釋放、天然與人爲的災變及太...
利用全省7個地區,5個品種之22套水稻長期區域試驗資料來分析氣象因子對農藝性狀之影響。所考慮之氣象因子有抽穗前45天及抽穗後30天之平均氣溫及平均日照時數,農藝性狀有生長日數(由移植到抽穗日數)、成熟...
粮食生产能力估算模型是研究粮食生产能力的科学手段之一,是分析当前及今后粮食生产能力的必要手段.文章总结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用于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估算的模型,分析了以机理性模型、统计模型及综合模型为代表的三...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
[[abstract]]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發現過去一個世紀全球表面溫度增加0 4~0 8℃,且在「氣候變遷對全球衝擊影響」報告指出,農業生產與...
运用时间序列与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固原县30年粮食单产变化及技术进步贡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该县粮食产量在30年中经历了三个阶级:60年代中后期,单产徘徊于450~750kg/hm2,技...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产生影响。该文分别采用Palmer干旱指数(PDSI)、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GIQ)、单位面积粮食产量(PHGO)作为气候变化、...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国黄淮海平原县级小麦种植结构、灌溉条件、日值气象数据,结合小麦的地区生长周期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气温上升对小麦生产力的影...
稻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產區遍及極地除外之世界各洲,種植的國家超過100個以上,但以亞洲為主要之生產暨消費地區。白米年出口量約佔世界稻米生產總量之4-5%,泰國為最主要之出口國,美國居次。1...
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快速增加,已嚴重影響全球氣候系統。根據IPCC的報告,在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1.4-5.8℃,同時並伴隨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從農業氣象的觀點,作物對...
利用随机天气模型,将气候模式对大气中CO2倍增时预测的气候情景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后小麦发育将加快,生育期缩短,冬小麦平均...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
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尤其由于区域对气候变化响应评价工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和区域发展,进行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比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气候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会产生一系列...
對農業生產而言,氣候具有二種意義,若能有效管理則為一種資源,相反的,則是一種危害。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200年來,由280 ppm增加到350 ppm,最近35年和其他溫室氣體快速增加,由315 p...
氣候與環境在地球形成後即不斷的變遷,惟其轉變速率緩慢,概以千、萬年甚或百萬年計。自19世紀工業革命迄今近兩百年來,由於大量石化燃料被消耗,加上人造化學品的產製、人類各樣活動的釋放、天然與人爲的災變及太...
利用全省7個地區,5個品種之22套水稻長期區域試驗資料來分析氣象因子對農藝性狀之影響。所考慮之氣象因子有抽穗前45天及抽穗後30天之平均氣溫及平均日照時數,農藝性狀有生長日數(由移植到抽穗日數)、成熟...
粮食生产能力估算模型是研究粮食生产能力的科学手段之一,是分析当前及今后粮食生产能力的必要手段.文章总结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用于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估算的模型,分析了以机理性模型、统计模型及综合模型为代表的三...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
[[abstract]]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發現過去一個世紀全球表面溫度增加0 4~0 8℃,且在「氣候變遷對全球衝擊影響」報告指出,農業生產與...
运用时间序列与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固原县30年粮食单产变化及技术进步贡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该县粮食产量在30年中经历了三个阶级:60年代中后期,单产徘徊于450~750kg/hm2,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