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恢复增长期3个变化阶段,粮食低产县逐年减少,中产县基本保持稳定,高产县则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南部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及产需差热点,而北部则为低值聚集区;在安全区域识别方面,大部分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类型,较少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不安全类型,生产不安全-消费不安全的类型最少;对区域安全变化进行分类,安全-安全类型的县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不安全-不安全类则主要为直辖市市区、地级市市区以及北部高原、山地区.京津冀作为一体化协同发展地区,地区间优势互补,对整个区域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2124-1322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
通过分析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资源、环境要素的分布,基于改进的Tapio弹性脱钩理论及评价体系,结合生态足迹、碳排放、综合脱钩指数模型,对2000-2013年间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脱钩程度...
根据米脂县1990—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该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动态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
应用PSR模型构建焦作市矿粮复合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确定24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其2006-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旨在揭示该区域近年来的土地...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
根据历史文献与农业统计资料以及试验结果,研究了陕西省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进程及其相互关系。1931~1994年(64a)全省粮食总产量攀登了13个高峰,1947~1994年(47a)按照化肥对粮食总产的...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
通过分析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资源、环境要素的分布,基于改进的Tapio弹性脱钩理论及评价体系,结合生态足迹、碳排放、综合脱钩指数模型,对2000-2013年间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脱钩程度...
根据米脂县1990—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该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动态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重心迁移模型、比较优势模型以及统计学和GIS分析方法,探讨了1980-2009年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生产总体变化显著,粮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
应用PSR模型构建焦作市矿粮复合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确定24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其2006-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旨在揭示该区域近年来的土地...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
根据历史文献与农业统计资料以及试验结果,研究了陕西省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进程及其相互关系。1931~1994年(64a)全省粮食总产量攀登了13个高峰,1947~1994年(47a)按照化肥对粮食总产的...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
通过分析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资源、环境要素的分布,基于改进的Tapio弹性脱钩理论及评价体系,结合生态足迹、碳排放、综合脱钩指数模型,对2000-2013年间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脱钩程度...
根据米脂县1990—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该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动态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