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县市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基于评价单元的含有结构性映射的综合得分值,以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为宏观控制性框架,利用GIS技术对评价单元进行了归并,从而尝试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区划方法的结合.研究结果将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所有县市级行政区归并成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3个大区及30个小区.国土资源部科技攻关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基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06731-7382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
与人们熟知的"土地稳定性"概念相比,"地权安全性"概念涵盖的内容更广泛,更能完整地表明地权权利所包括的内容。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在中国17个省份农村土地调查数据...
基于反映经济空间“3D”框架和反映国土利用效益的“3I”框架,对河南省市域经济空间、国土利用综合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提出了河南省经济—国土区划构想.结果表明:(1)河南省经济空间呈现明显...
土地利用程度研究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尝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土地利用程度类型划分工作的理论支撑,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在分类过程中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程...
应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首先计算了中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的分维与稳定性指数;其次,分析了北京、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新疆、西藏、辽宁等8省区的土地分形结构...
本文首先就英国的发展规划、加拿大的地区级土地利用规划、日本的市、町、村土地利用计划、我国台湾地区的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区计划和非都市土地使用编定及管制等世界上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地方性规划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中国生态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的迫切性决定了开展土地利用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土地利用研究文献则是反映土地利用研究水平、研究现状...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土地分类为基础、以内业预判和外业调绘为核心的土地调查流程.这一惯常的土地调查思路和工作流程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土地调查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数据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弊端...
经济空间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有序流转,需要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估.本文构建了土地流转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流转状况与关联要素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并不充分,土地流转面积、参与农户比例有...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1996-2004年变动情况,找出省市区间建设用地的差异类型及原因.研究方法:构建一组建设用地空间变动函数,分析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动情况.研究结果:各省市区的综合变动指...
采用1996和2004年两个年份城镇用地数据及相应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位城镇用地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量,从省区层面上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的空间差异及变动状况,并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本文在综述我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等级体系.在前人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根据水热气候指标与地势差异划分出我国的¨...
土地流转机制是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挑战,体现为私人交易和公共征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三十多年来,地方的土地流转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创新。总结这...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
与人们熟知的"土地稳定性"概念相比,"地权安全性"概念涵盖的内容更广泛,更能完整地表明地权权利所包括的内容。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在中国17个省份农村土地调查数据...
基于反映经济空间“3D”框架和反映国土利用效益的“3I”框架,对河南省市域经济空间、国土利用综合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提出了河南省经济—国土区划构想.结果表明:(1)河南省经济空间呈现明显...
土地利用程度研究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尝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土地利用程度类型划分工作的理论支撑,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在分类过程中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程...
应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首先计算了中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的分维与稳定性指数;其次,分析了北京、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新疆、西藏、辽宁等8省区的土地分形结构...
本文首先就英国的发展规划、加拿大的地区级土地利用规划、日本的市、町、村土地利用计划、我国台湾地区的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区计划和非都市土地使用编定及管制等世界上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地方性规划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中国生态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的迫切性决定了开展土地利用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土地利用研究文献则是反映土地利用研究水平、研究现状...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土地分类为基础、以内业预判和外业调绘为核心的土地调查流程.这一惯常的土地调查思路和工作流程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土地调查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数据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弊端...
经济空间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有序流转,需要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估.本文构建了土地流转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流转状况与关联要素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并不充分,土地流转面积、参与农户比例有...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1996-2004年变动情况,找出省市区间建设用地的差异类型及原因.研究方法:构建一组建设用地空间变动函数,分析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动情况.研究结果:各省市区的综合变动指...
采用1996和2004年两个年份城镇用地数据及相应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位城镇用地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量,从省区层面上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的空间差异及变动状况,并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本文在综述我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等级体系.在前人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根据水热气候指标与地势差异划分出我国的¨...
土地流转机制是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挑战,体现为私人交易和公共征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三十多年来,地方的土地流转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创新。总结这...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
与人们熟知的"土地稳定性"概念相比,"地权安全性"概念涵盖的内容更广泛,更能完整地表明地权权利所包括的内容。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在中国17个省份农村土地调查数据...
基于反映经济空间“3D”框架和反映国土利用效益的“3I”框架,对河南省市域经济空间、国土利用综合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提出了河南省经济—国土区划构想.结果表明:(1)河南省经济空间呈现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