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灯下黑”现象一直是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通过回顾区域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归纳出两条反映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倒“U”型曲线,并从交通成本的角度对京津冀城镇群极化—扩散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城镇群内部,城镇距离北京越近,就业规模越小.2001-2010年间,京津冀城镇群就业规模极化程度提高了42%,就业人口分布更加不均衡.一个城镇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对于该城镇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仍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而且,扩散效应的经济影响还仅仅局限于隶属于北京的城镇,其他的城镇还未从中获益.根据两条倒“U”型曲线初步判断,北京与周边的中心—外围结构正在接近“拐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476-813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动态识别三大典型城市群空间范围,探讨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建立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一般过程模型.研究发现: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不仅扩展到苏北和浙南地区,而且沿长江扩展到安徽的沿...
针对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从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出发,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应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空间结构,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
本文基于动态空间计量方法和京津冀区县经济数据,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就现状而言,2008~2012年京津冀各区县本地经济积累、投资活动和公共服务显著地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对我国郊区化的已有研究基本上都局限在对人口和工业的离心扩散进行总体分析,而在城市各个功能区对郊区化的影响方面尚未涉足.利用实际调查和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北京郊区化的影响内容和影响...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仅以土地财政和低附加值工业为主要驱动力,低经济密度以及低附加值工业的蔓延式扩张,严重影响了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和网络效应.在“集聚三角形”中,以人为本、集聚创新是发挥城镇集聚经济效应的关...
交通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内在适应性因素,并直接牵引城市空间扩展方向.论文选择北京市最具代表性的3个区域(中心城、通州区和密云区),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发现不同交通道路对...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
基于贝叶斯空间计量和京津冀区县经济数据,可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从平均空间溢出视角,各区县本地人力资本对周边经济抑制效应逐渐增强;本地交通设施和投资开始促进周边经济;(...
港口的繁荣对城市发展和格局演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城市为港口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平台和依托.港城之间可以实现多层面不同范围的互动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通过系统梳理港口和城市的互动关系和作用...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空间系统内,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
在分析1990年以来我国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差异的基础上,按城镇化进程特征将各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1990年-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
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动态识别三大典型城市群空间范围,探讨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建立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一般过程模型.研究发现: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不仅扩展到苏北和浙南地区,而且沿长江扩展到安徽的沿...
针对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从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出发,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应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空间结构,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
本文基于动态空间计量方法和京津冀区县经济数据,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就现状而言,2008~2012年京津冀各区县本地经济积累、投资活动和公共服务显著地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对我国郊区化的已有研究基本上都局限在对人口和工业的离心扩散进行总体分析,而在城市各个功能区对郊区化的影响方面尚未涉足.利用实际调查和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北京郊区化的影响内容和影响...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仅以土地财政和低附加值工业为主要驱动力,低经济密度以及低附加值工业的蔓延式扩张,严重影响了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和网络效应.在“集聚三角形”中,以人为本、集聚创新是发挥城镇集聚经济效应的关...
交通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内在适应性因素,并直接牵引城市空间扩展方向.论文选择北京市最具代表性的3个区域(中心城、通州区和密云区),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发现不同交通道路对...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
基于贝叶斯空间计量和京津冀区县经济数据,可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从平均空间溢出视角,各区县本地人力资本对周边经济抑制效应逐渐增强;本地交通设施和投资开始促进周边经济;(...
港口的繁荣对城市发展和格局演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城市为港口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平台和依托.港城之间可以实现多层面不同范围的互动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通过系统梳理港口和城市的互动关系和作用...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空间系统内,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
在分析1990年以来我国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差异的基础上,按城镇化进程特征将各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1990年-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
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动态识别三大典型城市群空间范围,探讨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建立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一般过程模型.研究发现: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不仅扩展到苏北和浙南地区,而且沿长江扩展到安徽的沿...
针对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从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出发,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应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空间结构,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
本文基于动态空间计量方法和京津冀区县经济数据,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就现状而言,2008~2012年京津冀各区县本地经济积累、投资活动和公共服务显著地促进本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