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运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5-2002年期间的年度企业数据,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框架内系统地研究了37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前沿技术进步(FTP).本文发现:(一)前沿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1996-2002年大中型工业前沿技术进步平均贡献率高达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二)本文归纳了前沿技术进步的四大驱动力:行业竞争、全球化及外商投资、企业产权改革以及经济周期扩张的大环境;(三)通过技术进步贡献率对企业的制度及行业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大型企业的技术进步显著高于小企业;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速度高于发达地区;开放、竞争性行业的技术进步远远高于垄断性行业.因此,本文认为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是中国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惟一途径.香港政府拨款委员会和香港大学研究基金;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449-574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于这一现象存在多种解读.本文对其中的几种与事实不符或以偏概全的解读加以澄清.我们认为,第一,“人口红利消失”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速下降.如果我国劳动生产率仍然保持较高...
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偏离份额法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从产业结构红利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此关系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
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转型时期特有的市场分割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关注这一影响的区域与产业差异.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将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市场分割分为...
本文旨在透過超越對數(Translog)生產函數及潛在類別隨機邊界法,對全世界各國進行群組區分與經濟績效之評估。研究對象為全世界人口較多、具代表性的三十個國家,期間涵蓋1970年至2005年,長達36...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
在全面把握有关高科技产业分工尤其是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关村企业调查问卷,验证了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禀赋要求的差异和区位选好,以及中关村部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各...
从2013年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这是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提升的结果,并对新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系列深远...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
传统的产业结构分析一般将影响力因子作为优势产业选择的积极因素.但在实际中,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较大的影响力往往意味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阻滞作用.利用部门增加值进行加权的加权影响力系数的概念和方法...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
从经验角度看,伴随我国各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在理论界,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城...
结合欧美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利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等相关资料,概括总结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过程、特征及其产业类型、空间过程、驱动力量、集群形成推动者、重要的创业支援机构、其他重要的...
傳統研究銀行業經營績效時,需考量將存款視為投入或產出,認定方法的不同將導致估計出的效率水準差異極大,本研究應用兩階段的銀行生產模型,第一階段將存款視為中間產出,第二階段與勞動和資本一起瑝作投入,生產另...
本文选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间生产效率演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978—2003年分省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1)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和西部。(2)各地区生...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于这一现象存在多种解读.本文对其中的几种与事实不符或以偏概全的解读加以澄清.我们认为,第一,“人口红利消失”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速下降.如果我国劳动生产率仍然保持较高...
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偏离份额法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从产业结构红利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此关系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
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转型时期特有的市场分割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关注这一影响的区域与产业差异.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将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市场分割分为...
本文旨在透過超越對數(Translog)生產函數及潛在類別隨機邊界法,對全世界各國進行群組區分與經濟績效之評估。研究對象為全世界人口較多、具代表性的三十個國家,期間涵蓋1970年至2005年,長達36...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
在全面把握有关高科技产业分工尤其是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关村企业调查问卷,验证了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禀赋要求的差异和区位选好,以及中关村部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各...
从2013年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这是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提升的结果,并对新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系列深远...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
传统的产业结构分析一般将影响力因子作为优势产业选择的积极因素.但在实际中,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较大的影响力往往意味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阻滞作用.利用部门增加值进行加权的加权影响力系数的概念和方法...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
从经验角度看,伴随我国各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在理论界,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城...
结合欧美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利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等相关资料,概括总结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过程、特征及其产业类型、空间过程、驱动力量、集群形成推动者、重要的创业支援机构、其他重要的...
傳統研究銀行業經營績效時,需考量將存款視為投入或產出,認定方法的不同將導致估計出的效率水準差異極大,本研究應用兩階段的銀行生產模型,第一階段將存款視為中間產出,第二階段與勞動和資本一起瑝作投入,生產另...
本文选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间生产效率演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978—2003年分省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1)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和西部。(2)各地区生...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于这一现象存在多种解读.本文对其中的几种与事实不符或以偏概全的解读加以澄清.我们认为,第一,“人口红利消失”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速下降.如果我国劳动生产率仍然保持较高...
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偏离份额法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从产业结构红利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此关系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
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转型时期特有的市场分割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关注这一影响的区域与产业差异.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将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市场分割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