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间生产效率演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978—2003年分省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1)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和西部。(2)各地区生产效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地区间差异基本保持不变。(3)国有化程度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生产效率有负面影响。出口占GDP的比重、初始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有正面影响。(4)国有企业比重、财政支出比重和出口比重越高,生产的不确定性越高。初始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生产的不确定性越低。相对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生产不确定性较高,西部较低。(5)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主要由技术进步率决定,而且从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ARTICLE255-6
效率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尽管有很多变量(如工资率、技术等)影响着效率,但大部分文献忽略了闲暇时间对效率的影响.OECD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其闲暇时间的增长[1],这样的范式促使我们关注闲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但是在相当多的部门中,这种上升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合理的回报。实际上,产品建构变动的内在逻辑是导致这一悖论出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某些产业中...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
采用1978~1999年中国分省的面板数据,使用更为一般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并对模型设定做了各种严格的假设检验,重点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
本文利用Petrin&Levinsohn(2011)(简称PL方法)提出的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分析方法,通过对2000~2007年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分析表明,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4....
基于含有动态效应的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方向性SBM方法,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1998~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动态效应下3E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以及增长模式的...
中国建设用地面积与经济同步增长,但也存在低效利用的问题.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面向投入的CCR模型,测算得到了1997-2007年28个省份的资本、劳动和建设用地投入对GDP产出的效率.研究表明:①多数...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
本研究は工業化を原因とする大気汚染を対象にして、1970~2008年までの日本および韓国と、1980~2008年までの中国の環境パフォーマンス指数をDEA(データ包絡分析)を用いて計測した。また、各国...
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0-2009年中国省域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20年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层面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层面呈现波动...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
中央战略引领下由众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识别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构建产业高度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其...
从2013年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这是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提升的结果,并对新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系列深远...
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地处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相继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但珠三角仍然保持一种相对优势.这种区域差异是源于全球的数量效应还是质量效应?本文比较分析表明,三大区域之间的TFP存在显...
效率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尽管有很多变量(如工资率、技术等)影响着效率,但大部分文献忽略了闲暇时间对效率的影响.OECD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其闲暇时间的增长[1],这样的范式促使我们关注闲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但是在相当多的部门中,这种上升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合理的回报。实际上,产品建构变动的内在逻辑是导致这一悖论出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某些产业中...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
采用1978~1999年中国分省的面板数据,使用更为一般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并对模型设定做了各种严格的假设检验,重点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
本文利用Petrin&Levinsohn(2011)(简称PL方法)提出的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分析方法,通过对2000~2007年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分析表明,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4....
基于含有动态效应的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方向性SBM方法,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1998~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动态效应下3E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以及增长模式的...
中国建设用地面积与经济同步增长,但也存在低效利用的问题.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面向投入的CCR模型,测算得到了1997-2007年28个省份的资本、劳动和建设用地投入对GDP产出的效率.研究表明:①多数...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
本研究は工業化を原因とする大気汚染を対象にして、1970~2008年までの日本および韓国と、1980~2008年までの中国の環境パフォーマンス指数をDEA(データ包絡分析)を用いて計測した。また、各国...
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0-2009年中国省域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20年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层面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层面呈现波动...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
中央战略引领下由众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识别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构建产业高度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其...
从2013年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这是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提升的结果,并对新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系列深远...
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地处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相继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但珠三角仍然保持一种相对优势.这种区域差异是源于全球的数量效应还是质量效应?本文比较分析表明,三大区域之间的TFP存在显...
效率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尽管有很多变量(如工资率、技术等)影响着效率,但大部分文献忽略了闲暇时间对效率的影响.OECD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其闲暇时间的增长[1],这样的范式促使我们关注闲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但是在相当多的部门中,这种上升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合理的回报。实际上,产品建构变动的内在逻辑是导致这一悖论出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某些产业中...
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基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总体而言,多数省区与全国产业结构保持着较高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