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1961-1990年逐年年平均气温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将中国大陆划分为8个气温变化区.之后依据1951-2000年逐月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各个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和特征.最后分析了六个遥相关指数与每个区域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夏季气温标准化序列的相关关系,指出中国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51-2000中,我国大陆35oN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暖显著于35oN以南.23-35oN、90-112.5oE即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和云南的西部变冷.所有区域90年代为最暖期,且都存在显著变暖趋势.35oN以北地区冬季的变暖速率显著大于夏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我国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而且不同季节,响应全球大气变化的区域也不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41-62
利用对深圳站1953-2004年气象资料分析深圳50多年的气候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34℃/10a,其中夏、秋季增温较大;夜间温度上升较明显;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秋冬季节...
利用小波变换对内蒙古27个气象台站40年(1956~1995)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956~1958是40年中最冷的年份,20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是两个主要的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已经得到了公众、政府机构和科学家的广泛认知[1-3].但是,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以及这个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在2009年达到巅峰,同年出版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
根据近20年中国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主要结论有:(1)在中国东部,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非常明显,但至目前为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显著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和能源需求产生了很大影响.论文以全国458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为基础,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依照《采暖通...
人類進化史始終與氣候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這種觀點已被科學家們所接受.盡管人們目前都在預測氣候變化對我們將來社會的影響,但是至今還沒有對有歷史記載以來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和演化之影響進行系統和定量的研究.利...
气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对其复杂性进行度量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的内在本质.通过对全国648个台站1961~1990年30年日气温和日降水距平系列的近似熵分析,发现该指数可以有效地度量气候系统的复杂...
中国西部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降水量长期变化剧烈.论文综合整理了17个年降水量代用资料序列,其中11个为树木年轮,4个为史料,2个为冰芯积累量.所有序列均采用10年平均值,对1880~197...
应用实测的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区(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近50年干旱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距平和均方差所构造的"大气...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承认近百年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了,中国的观测证据也表明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的事实。中国气候变暖与全球气候变暖基本同步,中国是世界上变暖较为激烈的地区之一,但有其自己的特点。由于人类活动造成...
利用中国486个测站1960-200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 采用分层聚类和相似分析方法, 兼顾降水的年内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对中国降水进行了气候区划.利用动态分析分层聚类过程中组内和组间平均相关系数...
利用1958~2008年松花江流域34个气象站的日温度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突变法和森斜率估计法,定量地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温度和季节温度的年际变化、变化趋势及变...
本文利用1961-2010年北疆地区20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所提供极端降水和气温事件的各种指标,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
利用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功率谱和交叉小波谱等方法分析了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以及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新疆存在降水增多和气温上...
基于黔、桂、滇3省(区)72个气象站点45年(1960-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借助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近45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
利用对深圳站1953-2004年气象资料分析深圳50多年的气候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34℃/10a,其中夏、秋季增温较大;夜间温度上升较明显;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秋冬季节...
利用小波变换对内蒙古27个气象台站40年(1956~1995)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956~1958是40年中最冷的年份,20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是两个主要的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已经得到了公众、政府机构和科学家的广泛认知[1-3].但是,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以及这个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在2009年达到巅峰,同年出版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
根据近20年中国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主要结论有:(1)在中国东部,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非常明显,但至目前为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显著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和能源需求产生了很大影响.论文以全国458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为基础,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依照《采暖通...
人類進化史始終與氣候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這種觀點已被科學家們所接受.盡管人們目前都在預測氣候變化對我們將來社會的影響,但是至今還沒有對有歷史記載以來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和演化之影響進行系統和定量的研究.利...
气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对其复杂性进行度量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的内在本质.通过对全国648个台站1961~1990年30年日气温和日降水距平系列的近似熵分析,发现该指数可以有效地度量气候系统的复杂...
中国西部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降水量长期变化剧烈.论文综合整理了17个年降水量代用资料序列,其中11个为树木年轮,4个为史料,2个为冰芯积累量.所有序列均采用10年平均值,对1880~197...
应用实测的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区(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近50年干旱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距平和均方差所构造的"大气...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承认近百年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了,中国的观测证据也表明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的事实。中国气候变暖与全球气候变暖基本同步,中国是世界上变暖较为激烈的地区之一,但有其自己的特点。由于人类活动造成...
利用中国486个测站1960-200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 采用分层聚类和相似分析方法, 兼顾降水的年内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对中国降水进行了气候区划.利用动态分析分层聚类过程中组内和组间平均相关系数...
利用1958~2008年松花江流域34个气象站的日温度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突变法和森斜率估计法,定量地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温度和季节温度的年际变化、变化趋势及变...
本文利用1961-2010年北疆地区20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所提供极端降水和气温事件的各种指标,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
利用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功率谱和交叉小波谱等方法分析了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以及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新疆存在降水增多和气温上...
基于黔、桂、滇3省(区)72个气象站点45年(1960-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借助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近45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
利用对深圳站1953-2004年气象资料分析深圳50多年的气候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34℃/10a,其中夏、秋季增温较大;夜间温度上升较明显;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秋冬季节...
利用小波变换对内蒙古27个气象台站40年(1956~1995)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956~1958是40年中最冷的年份,20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是两个主要的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已经得到了公众、政府机构和科学家的广泛认知[1-3].但是,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以及这个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这种质疑在2009年达到巅峰,同年出版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