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空间”是那些跨越边界或使边界在此交错的中间地带。“间隙香港”项目关注香港的“休憩处”,即一种以超小尺度著称、通常置身于香港“犄角旮旯”之中的独特公共空间类型。休憩处并非优雅从容地“融入”城市:它们因分布广、面积小而鲜少被人关注,并通常以临时、投机的方 式被转变为公共设施。事实上,休憩处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多余、模糊和残留的空间,它们反映着香港的文化、生态和地理环境。间隙香港项目对香港的这类小型景观空间进行批 判性的空间分析,提取和传达此类景观所共有的空间、组织或过程特征。该项目从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两种尺度展开,并参考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的构造元素组合类型,来分析休憩 处的特征。在间隙香港项目中,休憩处不仅被视作一种物理实体,亦是一种概念性和过程性的设计策略
所谓“北有郭德纲,南有黄子华”。 黄子华作为香港“栋笃笑”的鼻祖,在1990年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栋笃笑后,便一炮而红。之后的每一部栋笃笑演出更是深入香港市民的心。他总是能够通过戏谑的语言将中港关系...
對不同背景的香港市民來說,「七十年代香港」有一種特殊意義──那是香港社會的黃金歲月,那是大家的「好日子」。 而在差不多所有關於香港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的論述中,都有七十年代這一環節,而且佔上一個相...
关于香港的文学文本大致存在三种叙述,即殖民者视角的叙述,中国大陆国族主义视角的叙述,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浮现的带有香港意识的本土叙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英谈判让香港人开始致力于审视本土历史,试图确认自...
本文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與《端傳媒》長期合作的稿件。SHKS成立於2017年,是由全球21個國家、250多位學者組成的多學科、多院校合作的獨立研...
香港法律制度可以說是香港社會非常重要的資產,對確保香港平穏過渡、維持香港社會秩序、推動香港的經濟繁榮、保障基本人權、實踐社會公義,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一個法則的有效作運作,不單有賴於法制中有良好的法律...
《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是羅永生於2009年的著作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的中譯版。本書探...
本書係首部全面探討香港身份證制度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著作。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數據和圖片,讓我們重溫香港身份證制度推行的演變歷程,包括日佔時期推行住民證制度的始末、因由和特徵,以及住房證的政策如何對港英政...
石硤尾大火、雙十暴動、天星小輪加價、六七暴動、保釣運動、廉政公署成立、七三股災、十年建屋計劃、立法局民選議員產生、起草基本法、聲援八九學運、政改、特區政府成立、禽流感、沙士、廿三條立法、雷曼迷債、立法...
香港 “回歸” 中國十年了,香港人是否只會以過去式來談論殖民經驗?還是,分析殖民主義的視角,仍然對一個身處後殖民處境的國際大都會有參考的價值、反省的需要,甚至現實的意義? 殖民及後殖民分析,是文化研究...
生活在「世界最宜居城市」是怎樣的一回事?香港有約350萬人住在公共房屋,佔總人口大概五成。他們的居所,為求成本效益,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築規格與設計。雖然樓高入雲,但面積細小,而且居住密度極高,蝸居其內,...
香港自 1997 年回归以来实行“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治理方式已超过20 年。在这期间,香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生了的转变引发了香港市民不满的情绪,从而导致街头政治的崛起。2015 年 12 ...
《香港記憶》(作者區志堅、彭淑敏、蔡思行)收錄的資料,既有政府政令、條約、口述資料、歌詞、 報章及報導等共五十篇,更為選介的資料準備了導讀指引,協助讀者深入瞭解資料的內容、意義及影響。 深信讀者...
主持: 李小良博士 論文簡報 (1) “難以註釋的香港身份” – 盧燕儀 (2) “本土大眾音樂文化的晚霞 : 粵語電影原創歌曲 (1961-1969) 淺探” – 黃志華 (3) “從「心繫家國」到...
chi ; 香港 : 香港大学出版社 ; Singapore :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13本书以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后,两组身处不同地域的华人如何通过文化与经济活动,重建宗亲关系及身份认...
從前有人說,香港基礎建設完備,交通網絡發達,又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龐大公營房屋,堪稱現代城市典範,讓港人引以自豪……,但是,近年發生的種種,使我們感受到的,竟然是香港城市規劃的千瘡百孔。像天星碼頭這樣的...
所谓“北有郭德纲,南有黄子华”。 黄子华作为香港“栋笃笑”的鼻祖,在1990年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栋笃笑后,便一炮而红。之后的每一部栋笃笑演出更是深入香港市民的心。他总是能够通过戏谑的语言将中港关系...
對不同背景的香港市民來說,「七十年代香港」有一種特殊意義──那是香港社會的黃金歲月,那是大家的「好日子」。 而在差不多所有關於香港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的論述中,都有七十年代這一環節,而且佔上一個相...
关于香港的文学文本大致存在三种叙述,即殖民者视角的叙述,中国大陆国族主义视角的叙述,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浮现的带有香港意识的本土叙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英谈判让香港人开始致力于审视本土历史,试图确认自...
本文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與《端傳媒》長期合作的稿件。SHKS成立於2017年,是由全球21個國家、250多位學者組成的多學科、多院校合作的獨立研...
香港法律制度可以說是香港社會非常重要的資產,對確保香港平穏過渡、維持香港社會秩序、推動香港的經濟繁榮、保障基本人權、實踐社會公義,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一個法則的有效作運作,不單有賴於法制中有良好的法律...
《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是羅永生於2009年的著作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的中譯版。本書探...
本書係首部全面探討香港身份證制度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著作。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數據和圖片,讓我們重溫香港身份證制度推行的演變歷程,包括日佔時期推行住民證制度的始末、因由和特徵,以及住房證的政策如何對港英政...
石硤尾大火、雙十暴動、天星小輪加價、六七暴動、保釣運動、廉政公署成立、七三股災、十年建屋計劃、立法局民選議員產生、起草基本法、聲援八九學運、政改、特區政府成立、禽流感、沙士、廿三條立法、雷曼迷債、立法...
香港 “回歸” 中國十年了,香港人是否只會以過去式來談論殖民經驗?還是,分析殖民主義的視角,仍然對一個身處後殖民處境的國際大都會有參考的價值、反省的需要,甚至現實的意義? 殖民及後殖民分析,是文化研究...
生活在「世界最宜居城市」是怎樣的一回事?香港有約350萬人住在公共房屋,佔總人口大概五成。他們的居所,為求成本效益,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築規格與設計。雖然樓高入雲,但面積細小,而且居住密度極高,蝸居其內,...
香港自 1997 年回归以来实行“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治理方式已超过20 年。在这期间,香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生了的转变引发了香港市民不满的情绪,从而导致街头政治的崛起。2015 年 12 ...
《香港記憶》(作者區志堅、彭淑敏、蔡思行)收錄的資料,既有政府政令、條約、口述資料、歌詞、 報章及報導等共五十篇,更為選介的資料準備了導讀指引,協助讀者深入瞭解資料的內容、意義及影響。 深信讀者...
主持: 李小良博士 論文簡報 (1) “難以註釋的香港身份” – 盧燕儀 (2) “本土大眾音樂文化的晚霞 : 粵語電影原創歌曲 (1961-1969) 淺探” – 黃志華 (3) “從「心繫家國」到...
chi ; 香港 : 香港大学出版社 ; Singapore :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13本书以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后,两组身处不同地域的华人如何通过文化与经济活动,重建宗亲关系及身份认...
從前有人說,香港基礎建設完備,交通網絡發達,又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龐大公營房屋,堪稱現代城市典範,讓港人引以自豪……,但是,近年發生的種種,使我們感受到的,竟然是香港城市規劃的千瘡百孔。像天星碼頭這樣的...
所谓“北有郭德纲,南有黄子华”。 黄子华作为香港“栋笃笑”的鼻祖,在1990年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栋笃笑后,便一炮而红。之后的每一部栋笃笑演出更是深入香港市民的心。他总是能够通过戏谑的语言将中港关系...
對不同背景的香港市民來說,「七十年代香港」有一種特殊意義──那是香港社會的黃金歲月,那是大家的「好日子」。 而在差不多所有關於香港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的論述中,都有七十年代這一環節,而且佔上一個相...
关于香港的文学文本大致存在三种叙述,即殖民者视角的叙述,中国大陆国族主义视角的叙述,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浮现的带有香港意识的本土叙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英谈判让香港人开始致力于审视本土历史,试图确认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