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作爲傳統中國士人日常表達和學術著作的主要文體,在思想世界與知識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除了在文學史研究中討論「知識」對「文章」的重要性,我們似乎很少反過來設問,「文章」對「知識」有何作用?作爲「學問」載體的古文,是否真正介入了這些學術性知識的傳承與變革?基於這一思路,本文希望將對「古文」的研究,置於一更大的社會文化脈絡之中,探討「文章」如何塑造了讀書人的知識視野和學問秩序。文章與知識之間的張力,在古代文學史及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然在清代,由於儒家知識主義之興起,此一張力獲得了更爲自覺和充分的展開。本文認爲,從晚明到清初,中國士人的知識視野經歷了一次擴張,而明中期以降博覽求古的「文章」趣味,正是其重要的動力。入清之後,「文」「學」之緊張日益顯現。康熙十七年詔徵博學鴻儒,還是以「詞章」評判「博學」;至乾隆間開經學特科,所重便是「根柢經史」的專門學問;由「博」而「精」,「文」「學」相離。不過,在以「文章」訓練為主的書院教育中,對「古學」的提倡往往還需要借助「古文」之力;同時清人以「著書明道」為理想,考經證史的成績、自身的學術趣味與知識修養,都需要選擇恰當的「著述」體裁以表達之。在編次文集乃至註釋經書之時,不少學者都對其「著作」的方式作出精心的安排,以求體現其學問之系統。「文」與「學」的互動,實又通過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此外,「著書明道」,還可以看作一個以「私言」發明「公道」的實踐,故而「著作」不僅是對公共「知識」的傳遞,更是對個人「性情」的表達。在清中期,「文」與「學」的張力進一步推演出性情與知識關係的重整。「文」「學」離合之間,清代讀書人知識世界的遷變,正有跡可循。The concept of ‘wenxue’(文學)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t...
[[abstract]](紙本延後至1060907公開)[[abstract]](紙本延後至1060907公開)[[abstract]]《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所編選的唐人詩選集,也是目前...
為了更加貼近王弼文本,做出較忠實的思想詮釋,我們需要時時反省自己進行文本詮釋時的可能預設。因此,本文從王弼形上學詮釋的當代成果出發,在許多我們或已習以為常的文本解讀方式中,藉由找出這些詮釋的可能預設,...
[[abstract]]本文探討康熙至乾隆年間,詩學上雅俗及性情的嬗變,由「別裁」呈現沈德潛一貫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從《清詩別裁集》的修訂及閨閣詩、僧詩的收錄,展示其詩學思想的調整及詩歌史觀的價值,並以...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對中國佛學乃至整個東亞佛教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重要論典。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起信論》作為東亞大乘佛教的標誌性經典被傳譯到了西方,這就是鈴木大拙與李提摩太的兩次英譯。對這兩次翻譯...
從整體上對《約翰福音》的靈論進行詮釋,是新近研究的趨勢,其困難主要在於兩點:“告別話語”中的靈論有著明顯的群體內涵,而這在前十二章中並不具備;另外,前十二章中非人格化的“靈”轉變爲“告別話語”中人格化...
中國古代典籍異文繁多,古人訓釋典籍,理當參詳眾本異文,考定字句意義。在校勘學研究方面,前人所論古人校書方法,亦有謂其廣集異本,進行比對校勘,把注家引用異文當作專為校勘之手段。至於訓詁學及異文研究的討論...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戲」就被中國知識分子視作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能成為中國與世界上其他西方國家交流的窗口。從1934年開始,英國倫敦就掀起一股“Lady Precious Stream”(《寶...
現代文學的萌生與發展,每每與身分探索相生互動。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中期,香港的青年文化工作者,常常以雜誌編撰來回應、介入多樁海內外的政治事件和社會運動,並展現出不同的身分探索和文學實踐。有的...
清代乾嘉时期書家王文治(1730-1802)為帖派健將,以一手瀟灑流麗的書法垂譽書史,有"淡墨探花"之稱。其學書歷程漫長、取法廣博,由明末董其昌(1555-1636)開始上溯晉唐,終以王羲之(303-...
罗汝芳,字惟德,号罗近溪,是明中叶阳明后学泰州学派始祖王心斋的二传弟子,被誉为“泰州派中唯一特出者”。其理论除了继承孔孟的仁学及阳明心学,强调身心一体的“良知学”道德修为外,更以新的理论诠释孟子“赤子...
[[abstract]]綜觀當今台灣的主流出版社,在宣傳一本翻譯書時,收集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報章媒體,對原作的評論及讚賞,並動員名作家、教授群,在不同的主流報章中寫書籍介紹、導讀及書評,強力推薦,但若...
在日常的华语会话中,交际者常会用“哦”、“啊”、“嗯”等标记来作为回应,或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哦”的研究并不完整。另外,“哦”在日常会话的使用情况以及功能并不与词典和教科书相符。《马...
[[abstract]]本文旨在探討倪文亞在臺灣民主化過程的努力與奉獻,先由倪氏一生人格特質的養成與醞釀形塑,及赴美留學的啟沃為何?其次為倪文亞從政道路的歷程,包括對兩蔣領導風格的適應。再則探討對臺灣...
[[abstract]] 本論文研究乃以榮格的「占星命盤」為實踐媒介,來探討榮格理論核心的「積極想像」與「靈性再生」概念。研究者關懷的重心是:「存在的既定事實」(包括人們在世的處境、侷限、可能性)、...
當母語者與非母語者在進行溝通時,母語者通常會使用較為簡化的語言形式,此種語言形式研究者稱之為「調整語」。本文旨在探討在台灣的成人美語教室中,外籍教師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使用調整語的情形,文中主要從「句...
[[abstract]](紙本延後至1060907公開)[[abstract]](紙本延後至1060907公開)[[abstract]]《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所編選的唐人詩選集,也是目前...
為了更加貼近王弼文本,做出較忠實的思想詮釋,我們需要時時反省自己進行文本詮釋時的可能預設。因此,本文從王弼形上學詮釋的當代成果出發,在許多我們或已習以為常的文本解讀方式中,藉由找出這些詮釋的可能預設,...
[[abstract]]本文探討康熙至乾隆年間,詩學上雅俗及性情的嬗變,由「別裁」呈現沈德潛一貫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從《清詩別裁集》的修訂及閨閣詩、僧詩的收錄,展示其詩學思想的調整及詩歌史觀的價值,並以...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對中國佛學乃至整個東亞佛教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重要論典。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起信論》作為東亞大乘佛教的標誌性經典被傳譯到了西方,這就是鈴木大拙與李提摩太的兩次英譯。對這兩次翻譯...
從整體上對《約翰福音》的靈論進行詮釋,是新近研究的趨勢,其困難主要在於兩點:“告別話語”中的靈論有著明顯的群體內涵,而這在前十二章中並不具備;另外,前十二章中非人格化的“靈”轉變爲“告別話語”中人格化...
中國古代典籍異文繁多,古人訓釋典籍,理當參詳眾本異文,考定字句意義。在校勘學研究方面,前人所論古人校書方法,亦有謂其廣集異本,進行比對校勘,把注家引用異文當作專為校勘之手段。至於訓詁學及異文研究的討論...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戲」就被中國知識分子視作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能成為中國與世界上其他西方國家交流的窗口。從1934年開始,英國倫敦就掀起一股“Lady Precious Stream”(《寶...
現代文學的萌生與發展,每每與身分探索相生互動。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中期,香港的青年文化工作者,常常以雜誌編撰來回應、介入多樁海內外的政治事件和社會運動,並展現出不同的身分探索和文學實踐。有的...
清代乾嘉时期書家王文治(1730-1802)為帖派健將,以一手瀟灑流麗的書法垂譽書史,有"淡墨探花"之稱。其學書歷程漫長、取法廣博,由明末董其昌(1555-1636)開始上溯晉唐,終以王羲之(303-...
罗汝芳,字惟德,号罗近溪,是明中叶阳明后学泰州学派始祖王心斋的二传弟子,被誉为“泰州派中唯一特出者”。其理论除了继承孔孟的仁学及阳明心学,强调身心一体的“良知学”道德修为外,更以新的理论诠释孟子“赤子...
[[abstract]]綜觀當今台灣的主流出版社,在宣傳一本翻譯書時,收集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報章媒體,對原作的評論及讚賞,並動員名作家、教授群,在不同的主流報章中寫書籍介紹、導讀及書評,強力推薦,但若...
在日常的华语会话中,交际者常会用“哦”、“啊”、“嗯”等标记来作为回应,或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哦”的研究并不完整。另外,“哦”在日常会话的使用情况以及功能并不与词典和教科书相符。《马...
[[abstract]]本文旨在探討倪文亞在臺灣民主化過程的努力與奉獻,先由倪氏一生人格特質的養成與醞釀形塑,及赴美留學的啟沃為何?其次為倪文亞從政道路的歷程,包括對兩蔣領導風格的適應。再則探討對臺灣...
[[abstract]] 本論文研究乃以榮格的「占星命盤」為實踐媒介,來探討榮格理論核心的「積極想像」與「靈性再生」概念。研究者關懷的重心是:「存在的既定事實」(包括人們在世的處境、侷限、可能性)、...
當母語者與非母語者在進行溝通時,母語者通常會使用較為簡化的語言形式,此種語言形式研究者稱之為「調整語」。本文旨在探討在台灣的成人美語教室中,外籍教師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使用調整語的情形,文中主要從「句...
[[abstract]](紙本延後至1060907公開)[[abstract]](紙本延後至1060907公開)[[abstract]]《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所編選的唐人詩選集,也是目前...
為了更加貼近王弼文本,做出較忠實的思想詮釋,我們需要時時反省自己進行文本詮釋時的可能預設。因此,本文從王弼形上學詮釋的當代成果出發,在許多我們或已習以為常的文本解讀方式中,藉由找出這些詮釋的可能預設,...
[[abstract]]本文探討康熙至乾隆年間,詩學上雅俗及性情的嬗變,由「別裁」呈現沈德潛一貫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從《清詩別裁集》的修訂及閨閣詩、僧詩的收錄,展示其詩學思想的調整及詩歌史觀的價值,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