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清代宮廷演劇制度的完善與興替、宮廷大戲《昭代簫韶》的創作與演出為中心,探討其中帝王性情、意識形態的投射與帝國形象的建構;試圖對宮廷演劇繁盛與變遷的原因、《昭代簫韶》文本與演出的意涵、宮廷與民間演劇的交流與影響等問題,作出新的解釋。現有研究強調清朝帝后喜好戲曲娛樂、宮廷舞臺壯麗輝煌,以及晚清宮廷演劇變革等等。本文認為,清代宮廷演劇實有更多豐富的內涵有待更深入的研討。帝后的倡導及參與,自是推動清代宮廷演劇繁盛的重要原因,但在滿足帝后娛樂的同時,宮廷演劇也用於朝廷儀典;戲曲教化與國家儀式的功能相互結合。清代宮廷演劇,在元明清雜劇傳奇及亂彈之外,還有適應現實需要而奉旨編演的大戲與節戲。宮廷大戲,規模龐大,情節複雜,排場繁縟,在中國戲曲史上十分獨特。創作於乾嘉之際的《昭代簫韶》,取材於明代演義小說《北宋志傳》,鋪寫楊家將輔宋抗遼事。通過特定情節與人物穿戴,《昭代簫韶》參與了清代正統華夷的論述,並含有重評歷史與訓諭臣民的深意。此部大戲將褒忠誅奸的昇仙入地與軍陣鬥法的神道描寫,與觀劇現場的君臣秩序相結合,形成舞臺上、下戲曲與現實的呼應,道德教化寓意明顯。本文對清代宮廷演劇制度變遷與宮廷大戲《昭代簫韶》演出史的考察,還特別關注戲曲在宮廷與民間的流動與影響。尤其是外學伶人進入與退出宮廷,使得宮廷伶人的規模與組成發生改變,這不僅影響到大戲的演出形式與藝術呈現,也使得宮廷演劇處於對外開放與吸收融合的狀態。清代戲劇便在宮廷、文人與民間三方面,均臻繁盛。Theatrical performanc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Qing court cultur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chang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