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論文主要是從臺灣民間道教的過關儀式中來探討金銀紙錢在宗教儀式中的功能與其內在意涵,所以金銀紙錢的使用著重在儀式過程與神明交涉的內容以及如何與道教咒術的配合,並從文獻、經典、古籍中探討與過關儀式相關之金銀紙錢的用法與時機,再從人類學的角度切入,探究金銀紙錢的象徵與轉化的內在價值與意義。 第一章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主要是提出筆者在臺灣民間道教的過關儀式中,所發現的金銀紙錢在宗教象徵問題中之探討。第二章則對金銀紙錢的傳說起源與流變作一歷史性的考證與探討。第三章是從漢人的鬼神信仰開始敘述,說明這些信仰與成年人的安身立命以及期望孩童平成長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第四章是漢人對於關煞思想形成原因的探討,並且將兒童三十六關之關煞與所對應之紙錢使用作說明。第五章筆者以臺灣地區常舉行過關儀式之二間廟宇為主,介紹其儀式,並比較二者間之不同。第六章筆者據過關儀式所用科儀本,一一探討其儀式過程,再將儀式中所使用的紙錢以圖片整理出來,並解釋其象徵意義與與功能。第七章將本論文作出歸納總結,再作逐步地回顧與檢討,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與建議;將尚需加強研究的領域及方向,一一敘述,以利後續研究者之參考與研究。 筆者認為金銀紙錢在道教過關度限儀式中的運用,乃是屬於一種平衡人們內部心理的象徵性意義,只要主事者給予信眾正確的宗教觀念,並且對民眾宣導與改正「燒愈多,得愈多」的不正常心態,那麼金銀紙錢的存在仍有其相當重要的文化價值與宗教意義。就如同本文過關渡限儀式中所述,這些金銀紙錢是呈現出臺灣漢人從原鄉而來的一種文化認知,並且經過歲月的粹鍊,使得此種文化更深刻地融入臺灣社會,形成一種宗教概念與宗教行為,而這樣的集體民族心理,正代表著中華民族期望與天地相感通的原始心態,所以...
[[abstract]] 由於鄉土文學的啟發,開啟了對台灣的關懷。陳黎的新詩和散文呈現出多元、包容、反省的視野,關懷小人物,也關懷許許多多生活在這一座島嶼上的你我。他的詩不失其赤子之心,散文也充滿幽...
碩士[[abstract]]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首度將「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寫進黨正式檔,這不僅是中共國家領導人的首次,也是胡錦濤為未來兩岸關係定下指導性框架,而這很可能影響未來五年...
晚明才女、物和情文化等流行文化現象的影響力,在吳偉業的《臨春閣》與《秣陵春》中人物形象、情節模式乃至細節鋪陳上,歷歷可見。它們成為一種可供援用的資源體系,因為這些文化現象不單是作者的親身體驗,同時也是...
[[abstract]]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稱《封神傳》、是明代長篇神魔小說。作者運用自身豐富的想像力及廣博的宗教知識,整理當時民間流傳的戲曲、詞話、小說等,構築一個結構層次分明的封神...
「罪感」(sense of guilt)原是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是人類自古以來幽微而深刻的存在感之一。不論東、西方,皆曾因背負「罪感」而產生良心的疚責,同時連帶著道德意志的自我譴責,而有懺悔意...
[[abstract]] 臺灣原住民族近百年來,歷經了清朝、日本、及國民政府,流失許多傳統文化。原住民族社會面對母體文化、社群關係及自然環境之疏離,使部落社會內部瓦解,母語文化之傳承及部落社區之發展...
[[abstract]] 慈雲遵式(964~1032)為宋代天台宗人,宋代正是淨土宗盛行之時期,許多宗派多以歸向淨土為究竟。宋代的天台宗不僅於教義上的弘揚,更趨向實踐;而遵式「志弘天台,身行彌陀」,...
[[abstract]] 中國佛教之懺法,淵源於晉代,漸盛於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來,採用大乘經典,例如《涅槃經》、《般若經》、《法華經》、《金光明經》、《圓覺經》、《藥師經》、《地藏經》等,所載之懺...
本文探討1940年代地方文學書寫,藉由台灣與朝鮮對照呈現當時地方書寫產生的特殊背景:不同立場對地方書寫的期待、作家1940年代書寫時如何表現。藉上述的角度,試圖呈現殖民地地方書寫的意義。 殖民地文學...
内容提要梵语“阿剎罗”(akṣara)一词在印度古代文化背景中具有哲 学、语言学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言之,akṣara 一词具有不灭、不朽之义,因而用来指称常住不灭的终极存在;就语言 学层面而言...
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至10月25日台灣「光復」之間,台灣究竟屬於何種狀態?過去戰後初期研究往往直接探討國民政府與台灣人之間的族群對立,以及二二八事件發生之社會因素等課題,並未探討日本戰敗對...
[[abstract]] 筆者撰寫「口湖、四湖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之最初動機有遠因、近因,遠因是感於近年台灣文學區域研究之文化氛圍,近因是筆者身為雲林四湖在地人的歷史使命。筆者生於四湖長於四湖,無論...
[[abstract]] 2009年2月12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訂定「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旁聽要點」,終於開放民眾得出席環評會議,雖然還不能直接參與決定,但已有旁聽及現場發言的機會,而這一小步,環保署卻走...
[[abstract]] 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獨具特色的醮祭儀式,乃是千年來百姓生活、文化上重要的精神習性。既孕育生長於中華祭祀文化的沃土,也汲取中國古代原始宗教、崇天法祖的祭祀文化,即先秦時代的宗法...
[[abstract]] 孔廟,從董仲舒獨尊儒術後,成為讀書人進供與膜拜的文化圖騰,在每一個朝代成為統治者的文化符號。台南孔廟,以其全台首學之尊,看盡統治者在此一文化符號的命定下,對知識分子的籠絡,...
[[abstract]] 由於鄉土文學的啟發,開啟了對台灣的關懷。陳黎的新詩和散文呈現出多元、包容、反省的視野,關懷小人物,也關懷許許多多生活在這一座島嶼上的你我。他的詩不失其赤子之心,散文也充滿幽...
碩士[[abstract]]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首度將「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寫進黨正式檔,這不僅是中共國家領導人的首次,也是胡錦濤為未來兩岸關係定下指導性框架,而這很可能影響未來五年...
晚明才女、物和情文化等流行文化現象的影響力,在吳偉業的《臨春閣》與《秣陵春》中人物形象、情節模式乃至細節鋪陳上,歷歷可見。它們成為一種可供援用的資源體系,因為這些文化現象不單是作者的親身體驗,同時也是...
[[abstract]]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稱《封神傳》、是明代長篇神魔小說。作者運用自身豐富的想像力及廣博的宗教知識,整理當時民間流傳的戲曲、詞話、小說等,構築一個結構層次分明的封神...
「罪感」(sense of guilt)原是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是人類自古以來幽微而深刻的存在感之一。不論東、西方,皆曾因背負「罪感」而產生良心的疚責,同時連帶著道德意志的自我譴責,而有懺悔意...
[[abstract]] 臺灣原住民族近百年來,歷經了清朝、日本、及國民政府,流失許多傳統文化。原住民族社會面對母體文化、社群關係及自然環境之疏離,使部落社會內部瓦解,母語文化之傳承及部落社區之發展...
[[abstract]] 慈雲遵式(964~1032)為宋代天台宗人,宋代正是淨土宗盛行之時期,許多宗派多以歸向淨土為究竟。宋代的天台宗不僅於教義上的弘揚,更趨向實踐;而遵式「志弘天台,身行彌陀」,...
[[abstract]] 中國佛教之懺法,淵源於晉代,漸盛於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來,採用大乘經典,例如《涅槃經》、《般若經》、《法華經》、《金光明經》、《圓覺經》、《藥師經》、《地藏經》等,所載之懺...
本文探討1940年代地方文學書寫,藉由台灣與朝鮮對照呈現當時地方書寫產生的特殊背景:不同立場對地方書寫的期待、作家1940年代書寫時如何表現。藉上述的角度,試圖呈現殖民地地方書寫的意義。 殖民地文學...
内容提要梵语“阿剎罗”(akṣara)一词在印度古代文化背景中具有哲 学、语言学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言之,akṣara 一词具有不灭、不朽之义,因而用来指称常住不灭的终极存在;就语言 学层面而言...
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至10月25日台灣「光復」之間,台灣究竟屬於何種狀態?過去戰後初期研究往往直接探討國民政府與台灣人之間的族群對立,以及二二八事件發生之社會因素等課題,並未探討日本戰敗對...
[[abstract]] 筆者撰寫「口湖、四湖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之最初動機有遠因、近因,遠因是感於近年台灣文學區域研究之文化氛圍,近因是筆者身為雲林四湖在地人的歷史使命。筆者生於四湖長於四湖,無論...
[[abstract]] 2009年2月12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訂定「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旁聽要點」,終於開放民眾得出席環評會議,雖然還不能直接參與決定,但已有旁聽及現場發言的機會,而這一小步,環保署卻走...
[[abstract]] 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獨具特色的醮祭儀式,乃是千年來百姓生活、文化上重要的精神習性。既孕育生長於中華祭祀文化的沃土,也汲取中國古代原始宗教、崇天法祖的祭祀文化,即先秦時代的宗法...
[[abstract]] 孔廟,從董仲舒獨尊儒術後,成為讀書人進供與膜拜的文化圖騰,在每一個朝代成為統治者的文化符號。台南孔廟,以其全台首學之尊,看盡統治者在此一文化符號的命定下,對知識分子的籠絡,...
[[abstract]] 由於鄉土文學的啟發,開啟了對台灣的關懷。陳黎的新詩和散文呈現出多元、包容、反省的視野,關懷小人物,也關懷許許多多生活在這一座島嶼上的你我。他的詩不失其赤子之心,散文也充滿幽...
碩士[[abstract]]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首度將「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寫進黨正式檔,這不僅是中共國家領導人的首次,也是胡錦濤為未來兩岸關係定下指導性框架,而這很可能影響未來五年...
晚明才女、物和情文化等流行文化現象的影響力,在吳偉業的《臨春閣》與《秣陵春》中人物形象、情節模式乃至細節鋪陳上,歷歷可見。它們成為一種可供援用的資源體系,因為這些文化現象不單是作者的親身體驗,同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