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從《荀子》中梳理出法律思想,《荀子》的規範體系同時注重自我修身與規範,因此得回應近來法理學界關注的權力與法律間之問題。另外,具有儒家立場的《荀子》得以作為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當代台灣借鏡,以及近來缺乏有系統性地以法學觀點對《荀子》作探討,加上些許傳統研究對《荀子》有成見,故本文希冀能在儒家法律思想的系譜上有所進展。 本文主要採詮釋學作為研究方法,並且搭配學界研究進行探討。首先,透過探討荀子與《荀子》的關係,得知其係流行於戰國末期的儒家學派,此學派影響秦漢時期的儒學傳承。作為儒家思想譜系,《荀子》持「先王之道」與「禮義之統」的立場,並且以關注人間事的「仁」作為目標與範圍,論述如何修身治國。次之,研究《荀子》的禮義理論,其中分作修身的「禮義人觀」,與用以治國平天下的「禮論」兩部分。「禮義人觀」中,《荀子》了解到「人生而有欲」與「人生不能無群」兩點前提。據此兩前提,若於人間無所作為必會招致紛亂。故其把握人類具有能動性的「心」,以及先王治世的「禮」,論述如何培養聖人,重演上古聖王,使典範人物再度降臨;培養聖人的「禮」,本身具有知識基礎、解決欲望群聚間之矛盾以及聖人活化規範的特性。並且《荀子》透過探討不同治國樣態,把握政令法制為治國重點,建構出以「聖人」與「禮」為主的治國方針,並相信其得發揮以民為主的服務權威觀,最後結論出「禮」作為國家最高準則與價值願景得達到治世。 本文結論認為《荀子》的法律思想有如劇本,欲重現上古治世,除了對場景塑造的規範有所安排,也論述了角色培養,其重視「人治」係為解決單純規範治理模式的缺陷,且為和諧秩序的延續而作準備。雖然《荀子》的法律思想思想過於理想化,但能提供當今較不重視人為因素的規範體系反思。The purpose of this th...
[[abstract]]公務人員因公涉訟輔助辦法,是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授權命令,是一法規範,故以法規範觀檢視,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本文擴大視野,以制度之宏觀觀點視之,除法規範觀點外,尚加入政策及管理之觀點...
本論文所謂「公主政治」,即指環繞公主而生的各種政治生態所表露的權力關係。主要說明漢唐之間的公主,因為獲得制度與文化兩方面的支持,因此才擁有權力運作的空間,使得中古時期公主預政的現象數見不鮮。 ...
本論文針對冷戰結束以來的十六年間,美國政府對中共角色與關係之定位,欲探討的問題具體言之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再一九八九年以來,對中共的關係定位會在『戰略夥伴』與『戰略對手』間發生擺盪」。本論文首先指出,理...
老莊反親情倫理之說一向流行,持此論之學者分別由不同的詮釋角度,歸結出莊子「厭世」或「出世」的立場,認定莊子對親情倫理乃持反對的態度。然在《莊子》詮釋史中,認為莊子實不反親情倫理、甚至認為《莊子》親情立...
為了更加貼近王弼文本,做出較忠實的思想詮釋,我們需要時時反省自己進行文本詮釋時的可能預設。因此,本文從王弼形上學詮釋的當代成果出發,在許多我們或已習以為常的文本解讀方式中,藉由找出這些詮釋的可能預設,...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在其名著《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裡曾有一項斷言,即傳統...
本論文是從三方面切入進行思考:1、誠懇地檢討西方近代文明所帶來的危機;2、重新檢討儒家思想實踐的可能性;3、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而這三條線正好可貫串閻錫山的一生,透過閻氏早期的學習環境(晚清至民初),...
儒家生死觀在明代發生了重要的轉向,許多中晚明儒者回應佛教的挑戰,開始頻繁地探討生死問題,表現出高漲的自我解脫意識,這與先秦儒者主要關注現實人生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心學宗師王陽明正視生死念頭在身心修養中...
自 1955 年,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簽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後,又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起,「和諧世界」理念便開啟了國際的視窗,至 1999 年代初期,中國學者基於「...
唐劉知幾著有《史通》一書,當中總結歷代史籍的編撰情況,更提出史籍撰著建議予以後世,但見劉知幾學術之重點在於其史學。事實上,後世學者往往著眼於劉知幾「三入東觀」的經歷以及其僅存的史評論著《史通》,即冠以...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從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觀點來分析先秦時代主要政治概念 的演變及其理論化之過程,以期成為有助於討論戰國中後期主要政治概念與各種 思想類型演變之假設。本研究所分析的範圍從戰國時代的中期至晚期,...
耿定向(1524 年-1597 年),湖⼴黄安⼈,字在伦,号楚侗,⼈称天台先⽣,累官⾄户部尚书,乃有明中叶之世的⼀代名⾂钜儒。他活跃于嘉靖万历期间明代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以卫道之笃、觉⼈之⼴⽽显赫当...
本文探討1940年代地方文學書寫,藉由台灣與朝鮮對照呈現當時地方書寫產生的特殊背景:不同立場對地方書寫的期待、作家1940年代書寫時如何表現。藉上述的角度,試圖呈現殖民地地方書寫的意義。 殖民地文學...
[[abstract]]《荀子》之〈樂論〉可算最早系統地對音樂作道德論證之著作,雖然之前的《左傳》以及《論語》皆道德地看待音樂,但〈樂論〉從人類學之角度,把音樂之起源歸於人之性情,有系統地建構其音樂哲...
从儒家身体观来看,在道德与身体对峙的状况下,殉身选择道德是主流的思想。先秦时期有孟子的“舍身取义”,宋儒朱熹对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解释为“不是自家计较成仁方死,只是见得此事生为不安,死为安,便自杀身...
[[abstract]]公務人員因公涉訟輔助辦法,是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授權命令,是一法規範,故以法規範觀檢視,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本文擴大視野,以制度之宏觀觀點視之,除法規範觀點外,尚加入政策及管理之觀點...
本論文所謂「公主政治」,即指環繞公主而生的各種政治生態所表露的權力關係。主要說明漢唐之間的公主,因為獲得制度與文化兩方面的支持,因此才擁有權力運作的空間,使得中古時期公主預政的現象數見不鮮。 ...
本論文針對冷戰結束以來的十六年間,美國政府對中共角色與關係之定位,欲探討的問題具體言之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再一九八九年以來,對中共的關係定位會在『戰略夥伴』與『戰略對手』間發生擺盪」。本論文首先指出,理...
老莊反親情倫理之說一向流行,持此論之學者分別由不同的詮釋角度,歸結出莊子「厭世」或「出世」的立場,認定莊子對親情倫理乃持反對的態度。然在《莊子》詮釋史中,認為莊子實不反親情倫理、甚至認為《莊子》親情立...
為了更加貼近王弼文本,做出較忠實的思想詮釋,我們需要時時反省自己進行文本詮釋時的可能預設。因此,本文從王弼形上學詮釋的當代成果出發,在許多我們或已習以為常的文本解讀方式中,藉由找出這些詮釋的可能預設,...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在其名著《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裡曾有一項斷言,即傳統...
本論文是從三方面切入進行思考:1、誠懇地檢討西方近代文明所帶來的危機;2、重新檢討儒家思想實踐的可能性;3、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而這三條線正好可貫串閻錫山的一生,透過閻氏早期的學習環境(晚清至民初),...
儒家生死觀在明代發生了重要的轉向,許多中晚明儒者回應佛教的挑戰,開始頻繁地探討生死問題,表現出高漲的自我解脫意識,這與先秦儒者主要關注現實人生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心學宗師王陽明正視生死念頭在身心修養中...
自 1955 年,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簽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後,又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起,「和諧世界」理念便開啟了國際的視窗,至 1999 年代初期,中國學者基於「...
唐劉知幾著有《史通》一書,當中總結歷代史籍的編撰情況,更提出史籍撰著建議予以後世,但見劉知幾學術之重點在於其史學。事實上,後世學者往往著眼於劉知幾「三入東觀」的經歷以及其僅存的史評論著《史通》,即冠以...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從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觀點來分析先秦時代主要政治概念 的演變及其理論化之過程,以期成為有助於討論戰國中後期主要政治概念與各種 思想類型演變之假設。本研究所分析的範圍從戰國時代的中期至晚期,...
耿定向(1524 年-1597 年),湖⼴黄安⼈,字在伦,号楚侗,⼈称天台先⽣,累官⾄户部尚书,乃有明中叶之世的⼀代名⾂钜儒。他活跃于嘉靖万历期间明代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以卫道之笃、觉⼈之⼴⽽显赫当...
本文探討1940年代地方文學書寫,藉由台灣與朝鮮對照呈現當時地方書寫產生的特殊背景:不同立場對地方書寫的期待、作家1940年代書寫時如何表現。藉上述的角度,試圖呈現殖民地地方書寫的意義。 殖民地文學...
[[abstract]]《荀子》之〈樂論〉可算最早系統地對音樂作道德論證之著作,雖然之前的《左傳》以及《論語》皆道德地看待音樂,但〈樂論〉從人類學之角度,把音樂之起源歸於人之性情,有系統地建構其音樂哲...
从儒家身体观来看,在道德与身体对峙的状况下,殉身选择道德是主流的思想。先秦时期有孟子的“舍身取义”,宋儒朱熹对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解释为“不是自家计较成仁方死,只是见得此事生为不安,死为安,便自杀身...
[[abstract]]公務人員因公涉訟輔助辦法,是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授權命令,是一法規範,故以法規範觀檢視,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本文擴大視野,以制度之宏觀觀點視之,除法規範觀點外,尚加入政策及管理之觀點...
本論文所謂「公主政治」,即指環繞公主而生的各種政治生態所表露的權力關係。主要說明漢唐之間的公主,因為獲得制度與文化兩方面的支持,因此才擁有權力運作的空間,使得中古時期公主預政的現象數見不鮮。 ...
本論文針對冷戰結束以來的十六年間,美國政府對中共角色與關係之定位,欲探討的問題具體言之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再一九八九年以來,對中共的關係定位會在『戰略夥伴』與『戰略對手』間發生擺盪」。本論文首先指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