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反親情倫理之說一向流行,持此論之學者分別由不同的詮釋角度,歸結出莊子「厭世」或「出世」的立場,認定莊子對親情倫理乃持反對的態度。然在《莊子》詮釋史中,認為莊子實不反親情倫理、甚至認為《莊子》親情立場與儒家相通的論述亦由來已久。 當代《莊》學研究專論「親情」者甚少,少數聚焦於親情的論述仍未著眼於實踐與操作方法。面對「孝」這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具影響力的論題,重視「懸解」的莊子,如何在「不可解」的牽繫下致力於一己心身之逍遙? 本研究以親情為主軸,繼承《莊子》詮釋史上以莊子不反親情倫理的論述,藉由對勘經驗現象中《莊》、儒孝行踐履異同,探究二者生命觀與哲學底蘊之殊異,並由此對照關係彰顯莊子論孝特色與工夫進程。 經驗現象與實踐工夫的不同,必然反應其背後哲學底蘊的差異。在正常的境遇下,儒家和莊子所主張的孝行實踐並無二致。但當面臨「孝未必愛」乃至於父母之喪的情感變局,莊子於經驗現象中的孝道踐履與儒家有著很大的不同。儒家論域僅在「此世」,以仁、禮為孝道踐行的準繩,心安理得與否尤重於心靈平和。相較之下,莊子則肯定人的「真宰」、「真君」在「六合之外」以「薪盡火傳」的姿態永恆存在。 因此,莊子於「不可解於心」、「不擇地而安之」的孝敬與愛事外,更重視藉由「無情」、「安之若命」等工夫實踐「反本」、「全真」之道,以自身心靈的養護為首要目標。莊子理想中的情感,對於所有的親人、朋友乃至於情人,都仍要「不可解於心」、「不擇地而安之」從內而外、一以貫之地盡力付出,只是對於現象世界的結果,懷抱著無待、無執與無求的隨順態度,但求一己心靈不失平和靜定。並進一步透過孝行階梯,將此用情之道由一己生命推擴至天下眾人:由恪守儀節的「以敬孝」,到發自內心的「以愛孝」;進而放下牽掛、執著而「忘親」,推擴其工夫而「使親忘我」;...
新聞攝影為何要「拍得到、靠得近」?我該如理解自己從事多年的「新聞攝影」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當代攝影越來越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和人人都可以/可能是攝影者的情境中,新聞、攝影,與媒介技術之間...
本文的主旨是在探討吉藏疏解龍樹造頌、青目注釋的《中論》文義時,透過諸如「顛倒」與「非顛倒」、「我」與「無我」、「生滅」與「無生滅」、乃至「俗諦」與「真諦」等相對概念的往復論議,而嘗試為我們所開設的「入...
[[abstract]] 《瑜伽師地論》是瑜伽行派根本論書,〈本地分〉內含十七地廣攝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密攝不定種姓、斷善根之無種姓者。內容含蓋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依各乘(或種姓)有次第的闡述教...
本文旨在從《荀子》中梳理出法律思想,《荀子》的規範體系同時注重自我修身與規範,因此得回應近來法理學界關注的權力與法律間之問題。另外,具有儒家立場的《荀子》得以作為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當代台灣借鏡,以及近來...
[[abstract]] 蕅益智旭(1599–1655)是以「佛義」釋「儒」,因「儒學」是入世以「仁」為中心,仁為人所本有,為人之真性情、真生命,其中含有內在道德性,而「佛學」是出世觀求真理且講求菩...
耿定向(1524 年-1597 年),湖⼴黄安⼈,字在伦,号楚侗,⼈称天台先⽣,累官⾄户部尚书,乃有明中叶之世的⼀代名⾂钜儒。他活跃于嘉靖万历期间明代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以卫道之笃、觉⼈之⼴⽽显赫当...
儒家生死觀在明代發生了重要的轉向,許多中晚明儒者回應佛教的挑戰,開始頻繁地探討生死問題,表現出高漲的自我解脫意識,這與先秦儒者主要關注現實人生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心學宗師王陽明正視生死念頭在身心修養中...
本論文是從三方面切入進行思考:1、誠懇地檢討西方近代文明所帶來的危機;2、重新檢討儒家思想實踐的可能性;3、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而這三條線正好可貫串閻錫山的一生,透過閻氏早期的學習環境(晚清至民初),...
為了更加貼近王弼文本,做出較忠實的思想詮釋,我們需要時時反省自己進行文本詮釋時的可能預設。因此,本文從王弼形上學詮釋的當代成果出發,在許多我們或已習以為常的文本解讀方式中,藉由找出這些詮釋的可能預設,...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在其名著《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裡曾有一項斷言,即傳統...
[[abstract]]歐陽南野是明中葉的心學家,本文採取生命史的研究法,藉由認識南野的生命實踐,來釐清其心學思想的要旨。歐陽南野極年輕的時候就對生命產生真實的困惑,因為尋覓自家的生命意義,兩度不去考...
自 1955 年,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簽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後,又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起,「和諧世界」理念便開啟了國際的視窗,至 1999 年代初期,中國學者基於「...
从儒家身体观来看,在道德与身体对峙的状况下,殉身选择道德是主流的思想。先秦时期有孟子的“舍身取义”,宋儒朱熹对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解释为“不是自家计较成仁方死,只是见得此事生为不安,死为安,便自杀身...
惠棟與張惠言是清代漢《易》的兩位代表性人物。有別於焦循之擺落漢《易》自立新法,惠、張二人選擇立基於漢儒的基礎上申說,對漢《易》的價值有深刻的認同。除了有豐富的著述成果之外,他們為清代漢《易》所開拓...
本文處理的問題是「先秦儒家哲學中的情感」,具體的內容涉及「情感與詩、歌、禮、樂」、「情感與家庭」、「情感與生死」和「情感與道德」四個主題。其中,重要的主題是「情感與生死」,最核心的主題是「情感與道德」...
新聞攝影為何要「拍得到、靠得近」?我該如理解自己從事多年的「新聞攝影」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當代攝影越來越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和人人都可以/可能是攝影者的情境中,新聞、攝影,與媒介技術之間...
本文的主旨是在探討吉藏疏解龍樹造頌、青目注釋的《中論》文義時,透過諸如「顛倒」與「非顛倒」、「我」與「無我」、「生滅」與「無生滅」、乃至「俗諦」與「真諦」等相對概念的往復論議,而嘗試為我們所開設的「入...
[[abstract]] 《瑜伽師地論》是瑜伽行派根本論書,〈本地分〉內含十七地廣攝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密攝不定種姓、斷善根之無種姓者。內容含蓋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依各乘(或種姓)有次第的闡述教...
本文旨在從《荀子》中梳理出法律思想,《荀子》的規範體系同時注重自我修身與規範,因此得回應近來法理學界關注的權力與法律間之問題。另外,具有儒家立場的《荀子》得以作為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當代台灣借鏡,以及近來...
[[abstract]] 蕅益智旭(1599–1655)是以「佛義」釋「儒」,因「儒學」是入世以「仁」為中心,仁為人所本有,為人之真性情、真生命,其中含有內在道德性,而「佛學」是出世觀求真理且講求菩...
耿定向(1524 年-1597 年),湖⼴黄安⼈,字在伦,号楚侗,⼈称天台先⽣,累官⾄户部尚书,乃有明中叶之世的⼀代名⾂钜儒。他活跃于嘉靖万历期间明代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以卫道之笃、觉⼈之⼴⽽显赫当...
儒家生死觀在明代發生了重要的轉向,許多中晚明儒者回應佛教的挑戰,開始頻繁地探討生死問題,表現出高漲的自我解脫意識,這與先秦儒者主要關注現實人生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心學宗師王陽明正視生死念頭在身心修養中...
本論文是從三方面切入進行思考:1、誠懇地檢討西方近代文明所帶來的危機;2、重新檢討儒家思想實踐的可能性;3、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而這三條線正好可貫串閻錫山的一生,透過閻氏早期的學習環境(晚清至民初),...
為了更加貼近王弼文本,做出較忠實的思想詮釋,我們需要時時反省自己進行文本詮釋時的可能預設。因此,本文從王弼形上學詮釋的當代成果出發,在許多我們或已習以為常的文本解讀方式中,藉由找出這些詮釋的可能預設,...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在其名著《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裡曾有一項斷言,即傳統...
[[abstract]]歐陽南野是明中葉的心學家,本文採取生命史的研究法,藉由認識南野的生命實踐,來釐清其心學思想的要旨。歐陽南野極年輕的時候就對生命產生真實的困惑,因為尋覓自家的生命意義,兩度不去考...
自 1955 年,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簽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後,又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起,「和諧世界」理念便開啟了國際的視窗,至 1999 年代初期,中國學者基於「...
从儒家身体观来看,在道德与身体对峙的状况下,殉身选择道德是主流的思想。先秦时期有孟子的“舍身取义”,宋儒朱熹对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解释为“不是自家计较成仁方死,只是见得此事生为不安,死为安,便自杀身...
惠棟與張惠言是清代漢《易》的兩位代表性人物。有別於焦循之擺落漢《易》自立新法,惠、張二人選擇立基於漢儒的基礎上申說,對漢《易》的價值有深刻的認同。除了有豐富的著述成果之外,他們為清代漢《易》所開拓...
本文處理的問題是「先秦儒家哲學中的情感」,具體的內容涉及「情感與詩、歌、禮、樂」、「情感與家庭」、「情感與生死」和「情感與道德」四個主題。其中,重要的主題是「情感與生死」,最核心的主題是「情感與道德」...
新聞攝影為何要「拍得到、靠得近」?我該如理解自己從事多年的「新聞攝影」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當代攝影越來越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和人人都可以/可能是攝影者的情境中,新聞、攝影,與媒介技術之間...
本文的主旨是在探討吉藏疏解龍樹造頌、青目注釋的《中論》文義時,透過諸如「顛倒」與「非顛倒」、「我」與「無我」、「生滅」與「無生滅」、乃至「俗諦」與「真諦」等相對概念的往復論議,而嘗試為我們所開設的「入...
[[abstract]] 《瑜伽師地論》是瑜伽行派根本論書,〈本地分〉內含十七地廣攝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密攝不定種姓、斷善根之無種姓者。內容含蓋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依各乘(或種姓)有次第的闡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