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以法律作為史學研究多半偏重在制度面的呈現,在詮釋過去的法律時,多半視之為統治人民的工具、禮儀之下的產物與秩序等等,卻往往忽略的「人」的部分。然而,當我們透過法律進行的歷史研究,或許能試著以制度研究為基底,法律制度變遷的過程,呈現出社會大環境的變動性,而將目光焦點落在在社會面上的研究,出於對「人」的關懷而進行考察是這種研究取徑的中心思想。 偏重法制度面的研究產生了一個概括性的命題,法律對於整個清朝,乃至傳統中國的政治或社會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又不禁令人產生另一股疑惑,究竟傳統中國法的本質為何?而大清律例究竟為何而設?偏重法社會面的研究成果似乎意味著,不以官府規定為唯一依歸的作法只停留在地方審理細事解決紛爭的層級,至於徒罪以上的命盜重案,則由地方層層轉達到中央。如此一來,則又衍伸了另一個對傳統中國法研究的懷疑,亦即除了那些官府規定以外,中央又是如何審理?是否全然地依照規定來解決這些重案? 清代中國自有一套官府規定,這樣的規定的確便利了統治者的需求。然而,傳統中國法從中央的皇帝、到地方官就自理案件,若因政治考量要做不同的判決結果,不必以法當作依據即可裁量也是既定的事實。假如回到皇帝與地方的對話,即可發現,即便是類似的個案,也可能不作同樣的裁量。 塔頂的法律,主要想從天朝中央的角度為出發點,描繪一個在傳統中國文化底下的朝廷,對法律所持的態度。就中央的角度,是如何思考這些成文規定?又,就整個統治架構而言,如清朝之律例等官府規定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事實上,想了解傳統中國法的內在,就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究竟當時的法的目的為何?筆者以為,這也正是所有研究傳統中國法的核心議題所在。「法律文件」的目的為何?其在當時應該如何被看待?作為一種合理的基礎而存在,它是如何被合理的運用在政治...
三角關係的三個角色,在PTT的三個板,大老婆、第二者與第三者板,分別以自我為主體抒發心情故事,依據板規陳述自我或評價他人,現實中對三角關係的看法與解讀的權力角力,延伸到網路討論板裡的各自表述,形成若有...
在2005年所得稅法修正,將已婚夫妻之標準扣除額提高為單身者之兩倍前,婚姻懲罰的問題向為學者和社會大眾所詬病。此一爭議直至2005年12月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後,似稍有緩和,論者也多認...
中共對台政策,牽涉到統一與國家建設的優先次序問題,毛澤東時期主張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先求統一再建設;鄧小平強調和平統一,但不放棄使用武力;「十六大」之後仍維持這個基調,只是更強調自我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只...
本論文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典藏的「外交部檔案」為主,輔以聯合國年鑑與相關聯合國專門機構的資料,首先整理出中華民國喪失各專門機構席位的時序與過程,接著探討中華民國政府是否有何事前的應對策略,並嘗試...
本論文研究論題主要在建構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的知識系譜,就時間而言,論述範疇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領臺灣開始,到1895年乙未割臺為止;就研究對象而言,主要是以臺灣文人為主,觀察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本土...
中共對外使用武力是一個很複雜、龐大的研究議題。自中共建政以來,不僅和意識形態對立的美國發生嚴重的軍事衝突,亦和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越南爆發軍事衝突;除了涉及統一問題而爆發多次台海危機外,亦與第三世...
[[abstract]]本文的問題意識,則是嘗試提出一種理論,說明清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發展,並證明清廷努力維持臺灣社會的穩定,與民間拓墾事業是順利習習相關。這種“穩定治臺”看法的提出,有別於以往消極治臺...
毒品泛濫情形日益嚴重,舉世皆然,毒品不僅直接侵害人體健康,更連帶影響一國的政治、社會及經濟環境。有鑑於重大之毒品犯罪常具跨國性、隱密性與組織性,非經由國際合作及運用特別之偵查方法實不足以達到有效打...
1945年《聯合國憲章》賦予國家有義務針對彼此爭端協議和平解決爭端之方法,並且有權自由選擇和平方法解決爭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進一步確認《聯合國憲章》的和平解決爭端規範,並在尊重國家主權原...
2010-2011 > Academic research: not refereed > Publication in policy or professional journalVersion o...
「眷村」是國家政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也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特殊的一個社群,這種非宗親、非血緣的聚落,因陋就簡的密集房舍和自絕於大環境的封閉社區形態,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多元文...
本文將討論重心從傳統認知的楚文化圈,轉化為楚系文化圈,以「楚系」文化作為理解江漢流域東周文化的關鍵,而非討論楚人所進行的單面向征服。希望能透過此一研究角度的轉換,關照地域文化內部的多元族群,得以分...
19、20世紀之交,東亞知識文化界對於「亞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對於「亞洲」論述凸顯出一種「我群本位」的意識型態,同時忽略與我群一起組成東亞的複數「他群」立場。 中國知識界大體上依...
在「有」與「意見」對立的傳統背景下,那些「萬有」如何與「意見」區別?如果「萬有」涉及了「多」和「差異」,那麼「多」和「差異」要結合成同一個,並且當失去了這個結合後,同一個不會再是自己。以這種關於「結合...
本文依托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的子项目“核聚变主从精细遥操作机器人”,对机械臂末端绝对定位部分开展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提出一种能够较高精度地辨识并且补偿机...
三角關係的三個角色,在PTT的三個板,大老婆、第二者與第三者板,分別以自我為主體抒發心情故事,依據板規陳述自我或評價他人,現實中對三角關係的看法與解讀的權力角力,延伸到網路討論板裡的各自表述,形成若有...
在2005年所得稅法修正,將已婚夫妻之標準扣除額提高為單身者之兩倍前,婚姻懲罰的問題向為學者和社會大眾所詬病。此一爭議直至2005年12月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後,似稍有緩和,論者也多認...
中共對台政策,牽涉到統一與國家建設的優先次序問題,毛澤東時期主張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先求統一再建設;鄧小平強調和平統一,但不放棄使用武力;「十六大」之後仍維持這個基調,只是更強調自我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只...
本論文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典藏的「外交部檔案」為主,輔以聯合國年鑑與相關聯合國專門機構的資料,首先整理出中華民國喪失各專門機構席位的時序與過程,接著探討中華民國政府是否有何事前的應對策略,並嘗試...
本論文研究論題主要在建構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的知識系譜,就時間而言,論述範疇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領臺灣開始,到1895年乙未割臺為止;就研究對象而言,主要是以臺灣文人為主,觀察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本土...
中共對外使用武力是一個很複雜、龐大的研究議題。自中共建政以來,不僅和意識形態對立的美國發生嚴重的軍事衝突,亦和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越南爆發軍事衝突;除了涉及統一問題而爆發多次台海危機外,亦與第三世...
[[abstract]]本文的問題意識,則是嘗試提出一種理論,說明清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發展,並證明清廷努力維持臺灣社會的穩定,與民間拓墾事業是順利習習相關。這種“穩定治臺”看法的提出,有別於以往消極治臺...
毒品泛濫情形日益嚴重,舉世皆然,毒品不僅直接侵害人體健康,更連帶影響一國的政治、社會及經濟環境。有鑑於重大之毒品犯罪常具跨國性、隱密性與組織性,非經由國際合作及運用特別之偵查方法實不足以達到有效打...
1945年《聯合國憲章》賦予國家有義務針對彼此爭端協議和平解決爭端之方法,並且有權自由選擇和平方法解決爭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進一步確認《聯合國憲章》的和平解決爭端規範,並在尊重國家主權原...
2010-2011 > Academic research: not refereed > Publication in policy or professional journalVersion o...
「眷村」是國家政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也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特殊的一個社群,這種非宗親、非血緣的聚落,因陋就簡的密集房舍和自絕於大環境的封閉社區形態,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已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多元文...
本文將討論重心從傳統認知的楚文化圈,轉化為楚系文化圈,以「楚系」文化作為理解江漢流域東周文化的關鍵,而非討論楚人所進行的單面向征服。希望能透過此一研究角度的轉換,關照地域文化內部的多元族群,得以分...
19、20世紀之交,東亞知識文化界對於「亞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對於「亞洲」論述凸顯出一種「我群本位」的意識型態,同時忽略與我群一起組成東亞的複數「他群」立場。 中國知識界大體上依...
在「有」與「意見」對立的傳統背景下,那些「萬有」如何與「意見」區別?如果「萬有」涉及了「多」和「差異」,那麼「多」和「差異」要結合成同一個,並且當失去了這個結合後,同一個不會再是自己。以這種關於「結合...
本文依托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的子项目“核聚变主从精细遥操作机器人”,对机械臂末端绝对定位部分开展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提出一种能够较高精度地辨识并且补偿机...
三角關係的三個角色,在PTT的三個板,大老婆、第二者與第三者板,分別以自我為主體抒發心情故事,依據板規陳述自我或評價他人,現實中對三角關係的看法與解讀的權力角力,延伸到網路討論板裡的各自表述,形成若有...
在2005年所得稅法修正,將已婚夫妻之標準扣除額提高為單身者之兩倍前,婚姻懲罰的問題向為學者和社會大眾所詬病。此一爭議直至2005年12月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後,似稍有緩和,論者也多認...
中共對台政策,牽涉到統一與國家建設的優先次序問題,毛澤東時期主張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先求統一再建設;鄧小平強調和平統一,但不放棄使用武力;「十六大」之後仍維持這個基調,只是更強調自我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