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曼•魯希迪的《摩爾人的最後嘆息》運用想像與史實描繪出一個印度家族的故事。這個四代家族所經歷的時間橫跨整個二十世紀,一般說來在這個世紀前半部分大多數國家經歷了殖民統治與帝國主義,而在後半部分則面臨去殖民與國家主義的風潮。因此,書中論及的這些殖民與後殖民的經驗也引發了一些重要的議題,像是混雜、多元文化,和國家主義。霍米•巴巴提出‘閾限空間’這個概念有助於對這本小說做深入的評價與賞析,特別是能促進對以上三個議題更深入而具體的認知。霍米•巴巴將許多概念納入‘閾限空間’這個總括性術語的討論範圍,因此本論文將從中擷取三個概念來論述這本小說,分別是混雜、文化差異、及國家意識。 本論文的導論先闡釋霍米•巴巴‘閾限空間’這個概念並且發掘魯希迪這本小說中許多重要的後殖民議題。這些議題與‘閾限空間’ 這個概念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這個概念所延伸論及的理論便可用於理解並賞析這本小說。接下來的三章將分別以混雜、文化差異、及國家意識來發掘並建立《摩爾人的最後嘆息》與‘閾限空間’這概念之間的關係。第二章將藉由霍米•巴巴對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矛盾關係的論述進而深入理解小說中意欲呈現的殖民混雜與後殖民混雜。這種矛盾的關係理論上與他者化的過程有關聯,在這過程中身分認同與主體化不論是在後殖民理論還是此本小說中都是值得商榷的議題。第三章利用霍米•巴巴的‘文化差異’來重新檢視並且重新定義所謂的多元文化。魯希迪在小說中巧妙地將現在的印度重疊在過去由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之上,這種後殖民的羊皮紙影像便可藉由文化差異與多元文化的概念得到更具體的意義。此外,閾限空間也是一種不同文化的接觸地帶,這樣的中介地域也有助於理解魯希迪在流行文化與高等文化間所採的折衷主義。第四章則著重於探討霍米•巴巴如何發展閾限空間與國家意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