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論政是中國知識份子的一項傳統,尤於國勢危迫之際,更形發達與影響深遠。證之九一八事變後,受譽為「一代輿論權威」的大公報主筆張季鸞之時評文字,正反映出三○年代文人論政之內涵與價值。本文即由追述張氏生平事蹟入手,再深入探討其報論方針、思想基礎以及文境與文筆,並對照時事發展,以明瞭張社評形成之背景;接著,便將各篇社評內容之主要論點,分就抗日問題及建國問題兩方面來闡明、析論。有關抗日之詮釋,約以七七事變為分野,前期倡議緩抗備戰之說,後期則力主堅抗到底。而建國觀是以國家中心說為精髓,充實國防建設之具體事項。綜觀張說於三○年代論政潮流中,展現的政觀特質以及論點在和戰論爭、政治出路…等政治議題的定位,卒能成就出對時局的重大影響,獲得後人高度的評價。總括九一八事變後張季鸞的論政社評,標示了三○年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圖象:在激發民族意識的同時,蘊涵著傳統主義的復甦;在提倡循三民主義理論以致政道的同時,顯示出政治觀的本土化。復由其立言的風格表現,更讓人體會到知識份子論政藝術的歷史經驗與通則
[[abstract]] 本論文是藉由《春秋》中各國諸侯的稱謂例釋,來檢證《公羊》 所提出的「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 若子」的稱謂原則,並推及其他相關的稱謂義理。 ...
顧嗣立(1665-1722)編選的《元詩選》是清代第一部斷代元詩總集,它標示了清人在詩學上首次將元詩自宋詩的脈絡獨立出來,將元詩視為一個完整的斷代詩歌來觀看、理解與接受,堪稱是清人真正研究元詩的開端,...
[[abstract]] 本文主論分為二部分:(一)宋代「以詩為詞」現象的三層義。(二)「以詩為詞」現象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第一部分主要針對宋代「以詩為詞」的現象本身,依據史料加以理解,進而分...
[[abstract]] 如同蘇軾在黃州的居遊為宋人所樂道,張耒的黃州詩也喚起了宋人對黃州這一地方的情感與想像。然而,與前人迥異,張耒詩卻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地方感,顯現其遷謫意識。具體而言,張耒詩中所...
有關鄧小平在「文革」前十年中共中央總書記任內的政治角色與作為,在中國大陸向來是採取「揚長避短」的作法,亦即著重於鄧小平在此期間作為正確、行止務實的一面,而對於其所涉及的錯誤以及表現激進之處,則是模糊處...
[[abstract]]王充《論衡》是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此書之宗旨,即是「疾虛妄」。所謂「疾虛妄」,即是批評、反對虛假、不真實的事物及謬妄、不合道理的思想與論點。例如:被神化了的儒學、有意志的天、目的...
[[abstract]] 本文以朱注「甯武子」章的義涵為討論對象。相較於遠儒近道之魏晉人「詳愚」「晦智」的解說,朱注不論就詮釋地位或影響層面而言可謂更形重要,但其注文卻存在著「朱子自注」──「不避艱...
[[abstract]] 陳去病(1874-1933),吳江同里人,早年支持維新運動,1903年赴日,開始接觸革命派,返國後組織黃社、秋社、南社等革命性社團。這些社團在倡導革命之餘,又以南社諸子從事...
从1956年诞生至今,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自动推理、知识工程、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都...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威權政體轉型發展倍受矚目,尤其是台灣威權政體轉型至民主化過程的經驗能否借鑑於中國大陸,一直廣受學界的熱烈討論。本文採用結合宏觀的歷史結構理論與微觀的菁英策略抉擇論,提出影響政體轉型的...
[[abstract]]春秋學到了唐、宋時代,產生了一些變化。其中宋代的孫復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孫復繼承了唐代可見助和陸淳的說法,在他所撰的《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中,認為春秋無褒辭,而主張「棄傳從經」...
1885 年英國併吞上緬甸後,其殖民地邊界正式與中國雲南省接觸,雙方根 據1897 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附款》規定,自該年起進行一系列的邊界勘定工 作。然因薛福成存檔界圖與條約文圖不符,英國勘界人員私...
本篇論文從祖源記憶、族群邊界以及雲南人的自我區分等面向切入,來探討在台雲南籍緬華移民的族群邊界與認同。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移民後裔都可以清楚地瞭解族群邊界所在,受到華人居住型態與國家控制力強弱的影響,來...
在觀看五○年代女作家的資料時,有一個女作家的名字不斷地與這些作家並列,在當時重要的報章雜誌,也很容易看到她的作品,但是她的作品似乎一直不受重視,雖然作品有極佳的質量,甚至到了最近還有出版社幫她出版自選...
[[abstract]] 本文旨在釐清「關目」一語之真正義涵,並指出評論戲曲之「關目」應兼重「情節」與「表演」二者。 「關目」之本意當為「關鍵、眼目」,即緊要之部份之意。戲曲之「關目」最早見於《元刊...
[[abstract]] 本論文是藉由《春秋》中各國諸侯的稱謂例釋,來檢證《公羊》 所提出的「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 若子」的稱謂原則,並推及其他相關的稱謂義理。 ...
顧嗣立(1665-1722)編選的《元詩選》是清代第一部斷代元詩總集,它標示了清人在詩學上首次將元詩自宋詩的脈絡獨立出來,將元詩視為一個完整的斷代詩歌來觀看、理解與接受,堪稱是清人真正研究元詩的開端,...
[[abstract]] 本文主論分為二部分:(一)宋代「以詩為詞」現象的三層義。(二)「以詩為詞」現象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第一部分主要針對宋代「以詩為詞」的現象本身,依據史料加以理解,進而分...
[[abstract]] 如同蘇軾在黃州的居遊為宋人所樂道,張耒的黃州詩也喚起了宋人對黃州這一地方的情感與想像。然而,與前人迥異,張耒詩卻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地方感,顯現其遷謫意識。具體而言,張耒詩中所...
有關鄧小平在「文革」前十年中共中央總書記任內的政治角色與作為,在中國大陸向來是採取「揚長避短」的作法,亦即著重於鄧小平在此期間作為正確、行止務實的一面,而對於其所涉及的錯誤以及表現激進之處,則是模糊處...
[[abstract]]王充《論衡》是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此書之宗旨,即是「疾虛妄」。所謂「疾虛妄」,即是批評、反對虛假、不真實的事物及謬妄、不合道理的思想與論點。例如:被神化了的儒學、有意志的天、目的...
[[abstract]] 本文以朱注「甯武子」章的義涵為討論對象。相較於遠儒近道之魏晉人「詳愚」「晦智」的解說,朱注不論就詮釋地位或影響層面而言可謂更形重要,但其注文卻存在著「朱子自注」──「不避艱...
[[abstract]] 陳去病(1874-1933),吳江同里人,早年支持維新運動,1903年赴日,開始接觸革命派,返國後組織黃社、秋社、南社等革命性社團。這些社團在倡導革命之餘,又以南社諸子從事...
从1956年诞生至今,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自动推理、知识工程、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都...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威權政體轉型發展倍受矚目,尤其是台灣威權政體轉型至民主化過程的經驗能否借鑑於中國大陸,一直廣受學界的熱烈討論。本文採用結合宏觀的歷史結構理論與微觀的菁英策略抉擇論,提出影響政體轉型的...
[[abstract]]春秋學到了唐、宋時代,產生了一些變化。其中宋代的孫復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孫復繼承了唐代可見助和陸淳的說法,在他所撰的《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中,認為春秋無褒辭,而主張「棄傳從經」...
1885 年英國併吞上緬甸後,其殖民地邊界正式與中國雲南省接觸,雙方根 據1897 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附款》規定,自該年起進行一系列的邊界勘定工 作。然因薛福成存檔界圖與條約文圖不符,英國勘界人員私...
本篇論文從祖源記憶、族群邊界以及雲南人的自我區分等面向切入,來探討在台雲南籍緬華移民的族群邊界與認同。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移民後裔都可以清楚地瞭解族群邊界所在,受到華人居住型態與國家控制力強弱的影響,來...
在觀看五○年代女作家的資料時,有一個女作家的名字不斷地與這些作家並列,在當時重要的報章雜誌,也很容易看到她的作品,但是她的作品似乎一直不受重視,雖然作品有極佳的質量,甚至到了最近還有出版社幫她出版自選...
[[abstract]] 本文旨在釐清「關目」一語之真正義涵,並指出評論戲曲之「關目」應兼重「情節」與「表演」二者。 「關目」之本意當為「關鍵、眼目」,即緊要之部份之意。戲曲之「關目」最早見於《元刊...
[[abstract]] 本論文是藉由《春秋》中各國諸侯的稱謂例釋,來檢證《公羊》 所提出的「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 若子」的稱謂原則,並推及其他相關的稱謂義理。 ...
顧嗣立(1665-1722)編選的《元詩選》是清代第一部斷代元詩總集,它標示了清人在詩學上首次將元詩自宋詩的脈絡獨立出來,將元詩視為一個完整的斷代詩歌來觀看、理解與接受,堪稱是清人真正研究元詩的開端,...
[[abstract]] 本文主論分為二部分:(一)宋代「以詩為詞」現象的三層義。(二)「以詩為詞」現象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第一部分主要針對宋代「以詩為詞」的現象本身,依據史料加以理解,進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