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道心之分,說明了個體逐物與體道的關鍵之處,也使個體與本體得以互相溝通,因而成為理學家心體論的重要討論焦點。但道心之說,是否如閻若璩所言,出自《荀子》,魏晉時被竄入《偽古文尚書》,之後沈埋七八百年才被程朱所重新發現?其實在先秦文獻、漢晉佛教譯經、以及南朝隋唐的道教典籍中,都可以見到對道心的相關討論,但其對人心/道心的關係卻有著不同的理解。先秦兩漢的帝心、天心甚至道心之說,與人心是兩種不同的層次。個體可以通過危懼、精一、執中等方式來管理心術,以體察道心之微,但並非與道心同一,屬形上的思維方式。佛教引入心之本體意涵,而以「道心」一詞翻譯代表始覺的「菩提心」,但仍未契「真如心」。六朝以降的道教、以及唐宋的儒學復興運動者,受到佛教心體論的影響,但以道心作為本體,以貞定世界的意義及其實在性,從而使道教與儒家的心體論得以成立,並與佛教有所區別。藉由考察理學之前的道心說發展脈絡,可以對「心體義」在中國古代思想中逐漸展開的過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uman mind (renxin) and Tao mind (daoxin) was a crucial thesis of Neo-Confucianists on the question of mind. Nevertheless, did this antithesis between human mind and Tao mind start from the Neo-Confucianism? Actually, we can already observe relevant discussions on Tao mind in earlier literatures such as ...
[[abstract]] 綜觀中國佛教的發展,天台教觀思想占有其重要地位,自隋代以降,對於天台典籍思想,各個朝代皆有對其演譯及詮釋,明代時,蕅益智旭所著《教觀綱宗》更是對天台整體基礎架構作一番終結性...
[[abstract]]本文旨在探究王廷相對朱子人性論之批判及其侷限。基於此,本文共分為四個環節探討王廷相對朱子人性論的批判與侷限:其一,本文從朱、王在理氣論上的差異,指出王廷相如何由「性生於氣」說反...
王夫之作為晚明實用之學的政治思想家,從實學的角度反思、批判了宋明的心性之學。在《老子衍》與《張子正蒙注》兩個文本中,王夫之藉由批判佛、老的虛無、生滅,重新與先秦儒學接軌。 王夫之從道(理)氣、理欲、與...
[[abstract]]本研究擬以先秦原始儒道二家思想著手,尋繹其相關身體意蘊,從而 切入當代身體理念之思潮脈絡中,藉以揭露其受原始儒道思想之影響痕跡 。就研究方法論而言,本研究是以德希達的雙重閱讀法...
本文旨在說明朱子(朱熹,1130-1200)的道學,或前輩學者所指的全體大用之學,實為一種以體用為構成與運作方式的心學。稱其為心學,意指朱子自有一套修練與窮研心體的學問,而不必與理學對言。研究發現,朱...
[[abstract]]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是針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說而起,惟歷來對此說之解釋頗為不一,至今可謂未有善解。以往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以柏克萊(Berkeley)式的「主觀唯心論」視之,亦有...
本文以老子思想的「道」觀念為問題意識,採國學進路與哲學進路為研究方法,探討「道」的理論內涵。本文首先分析天道與道在古典文獻的義涵,進而比較老子之「道」的蘊義,說明道的形而上意義主要理解為價值觀念的依據...
[[abstract]] 本文以《八識規矩頌》為主要文本,研究唯識學的心識理論,藉由心識理論來探究現代人所需的情緒管理。從玄奘的頌文中分析八識心法與心所有法對於吾人認識作用及其影響,進一步探討八識心...
受西方哲学影响,我们往往从认识论角度来解释荀子的"心"概念及天人关系,"天"被还原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心"则被判定为具有道德能力的认知主体...
[[abstract]]依據《華嚴一乘十玄門》大唐終南太山至相寺釋智儼撰承杜順和尚說:第九唯心迴轉善成門者,此約心說。所言唯心迴轉者,前諸義教門等,竝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迴...
嚴復為晚清介紹西學的先驅人物,但嚴氏並非只以翻譯西書為專門,亦致力於中西學術之調和,其會通中西學的貢獻在於使學界耳目一新,並使學人之援用西方理論有所依據,蓋晚清至民初數十年間學術思想之丕變,則嚴氏之影...
[[abstract]]「會通儒道」是魏晉玄學的主要論題,士人在儒道關係的思索討論過程中,企圖建立一個調和儒道的理想社會。而道教對於這個議題,一方面本有「治身」與「治國」合一的淵源,道教吸收儒家的道德...
[[abstract]]船山哲學在明清之際各家思想中最為突出;對於明代以來漸受重視的氣論思想,他非常深入地建構起以氣為基礎的存在論範疇、天道觀,即「氣本論」立場的宇宙本體論思想。船山對於「天道」之真實...
[[abstract]]在學界所熟悉並盛稱的焦循以易名家之外,他同時也是清儒中最能繼承、發揚戴震新義理學的學者。過去學界對於清學思想性以及由戴震領軍的「乾嘉新義理學」,多未持肯定態度與深入認識;實則清...
形影神组诗,代表了魏晋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蕴。陶渊明从生命体中抽象出形、影、神三范畴,同时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并且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多种生命价值观。陶渊明通过对形、影、神的思辨,得到&qu...
[[abstract]] 綜觀中國佛教的發展,天台教觀思想占有其重要地位,自隋代以降,對於天台典籍思想,各個朝代皆有對其演譯及詮釋,明代時,蕅益智旭所著《教觀綱宗》更是對天台整體基礎架構作一番終結性...
[[abstract]]本文旨在探究王廷相對朱子人性論之批判及其侷限。基於此,本文共分為四個環節探討王廷相對朱子人性論的批判與侷限:其一,本文從朱、王在理氣論上的差異,指出王廷相如何由「性生於氣」說反...
王夫之作為晚明實用之學的政治思想家,從實學的角度反思、批判了宋明的心性之學。在《老子衍》與《張子正蒙注》兩個文本中,王夫之藉由批判佛、老的虛無、生滅,重新與先秦儒學接軌。 王夫之從道(理)氣、理欲、與...
[[abstract]]本研究擬以先秦原始儒道二家思想著手,尋繹其相關身體意蘊,從而 切入當代身體理念之思潮脈絡中,藉以揭露其受原始儒道思想之影響痕跡 。就研究方法論而言,本研究是以德希達的雙重閱讀法...
本文旨在說明朱子(朱熹,1130-1200)的道學,或前輩學者所指的全體大用之學,實為一種以體用為構成與運作方式的心學。稱其為心學,意指朱子自有一套修練與窮研心體的學問,而不必與理學對言。研究發現,朱...
[[abstract]]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說是針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說而起,惟歷來對此說之解釋頗為不一,至今可謂未有善解。以往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以柏克萊(Berkeley)式的「主觀唯心論」視之,亦有...
本文以老子思想的「道」觀念為問題意識,採國學進路與哲學進路為研究方法,探討「道」的理論內涵。本文首先分析天道與道在古典文獻的義涵,進而比較老子之「道」的蘊義,說明道的形而上意義主要理解為價值觀念的依據...
[[abstract]] 本文以《八識規矩頌》為主要文本,研究唯識學的心識理論,藉由心識理論來探究現代人所需的情緒管理。從玄奘的頌文中分析八識心法與心所有法對於吾人認識作用及其影響,進一步探討八識心...
受西方哲学影响,我们往往从认识论角度来解释荀子的"心"概念及天人关系,"天"被还原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心"则被判定为具有道德能力的认知主体...
[[abstract]]依據《華嚴一乘十玄門》大唐終南太山至相寺釋智儼撰承杜順和尚說:第九唯心迴轉善成門者,此約心說。所言唯心迴轉者,前諸義教門等,竝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迴...
嚴復為晚清介紹西學的先驅人物,但嚴氏並非只以翻譯西書為專門,亦致力於中西學術之調和,其會通中西學的貢獻在於使學界耳目一新,並使學人之援用西方理論有所依據,蓋晚清至民初數十年間學術思想之丕變,則嚴氏之影...
[[abstract]]「會通儒道」是魏晉玄學的主要論題,士人在儒道關係的思索討論過程中,企圖建立一個調和儒道的理想社會。而道教對於這個議題,一方面本有「治身」與「治國」合一的淵源,道教吸收儒家的道德...
[[abstract]]船山哲學在明清之際各家思想中最為突出;對於明代以來漸受重視的氣論思想,他非常深入地建構起以氣為基礎的存在論範疇、天道觀,即「氣本論」立場的宇宙本體論思想。船山對於「天道」之真實...
[[abstract]]在學界所熟悉並盛稱的焦循以易名家之外,他同時也是清儒中最能繼承、發揚戴震新義理學的學者。過去學界對於清學思想性以及由戴震領軍的「乾嘉新義理學」,多未持肯定態度與深入認識;實則清...
形影神组诗,代表了魏晋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蕴。陶渊明从生命体中抽象出形、影、神三范畴,同时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并且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多种生命价值观。陶渊明通过对形、影、神的思辨,得到&qu...
[[abstract]] 綜觀中國佛教的發展,天台教觀思想占有其重要地位,自隋代以降,對於天台典籍思想,各個朝代皆有對其演譯及詮釋,明代時,蕅益智旭所著《教觀綱宗》更是對天台整體基礎架構作一番終結性...
[[abstract]]本文旨在探究王廷相對朱子人性論之批判及其侷限。基於此,本文共分為四個環節探討王廷相對朱子人性論的批判與侷限:其一,本文從朱、王在理氣論上的差異,指出王廷相如何由「性生於氣」說反...
王夫之作為晚明實用之學的政治思想家,從實學的角度反思、批判了宋明的心性之學。在《老子衍》與《張子正蒙注》兩個文本中,王夫之藉由批判佛、老的虛無、生滅,重新與先秦儒學接軌。 王夫之從道(理)氣、理欲、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