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分四節。首節「三國時代魏的儒學」,謂後漢儒學昌盛,然自黨錮之禍,繼之以黃巾、董卓之亂,學校頹毀,崇儒之風已不復見。魏武輔漢,始復提倡儒學,令郡國各置學官,聚生徒講授。但時俗既重老莊而輕經史,博士之選任又輕,學多偏狹,而諸生多以避役入學,非真篤志儒業,遂使魏之太學,未能復兩漢之盛。次節「三國時代蜀、吳的儒學」,論及蜀、吳亦各立太學,雖時有碩儒,然儒風遠遜於兩漢。三節「兩晉的儒學」,敘述魏太學生多以避役入學,晉武帝乃詔加沙汰。再者,晉武帝立國子學,其意在分士庶,別貴賤。貴冑入國子學,庶人子弟入太學。末節「東晉時期偏霸諸國對儒學的保存」,則論述河西、巴蜀、北方偏霸諸國對保存儒學的努力,使儒學得到傳承,為北魏發展儒學奠定基礎
杜甫〈同谷七歌〉是七首連章的組詩,其形式、內容、情感俱有可觀,後代仿擬之作甚多。本文以杜甫〈同谷七歌〉在明清之際的仿作為討論核心,從文體的發展切入,將〈七歌〉視為一具有固定形式的文體,由梳理〈七歌〉體...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帝国的冲击不仅体现在财政税收、人口、土地关系等社会结构要素上,更重要的是人心与世风之变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民情基础。这一世风丕变特别体现在:地方为应对太平军冲击而进行的军事化运动中...
漢代畫像石提供了有別於傳世文獻的研究新視角,是研究漢代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雙龍穿璧圖是漢畫像石中常見的圖像,頻繁出現於門楣、門額等墓門上部。觀察本文所搜集之各地區出土的雙龍穿璧圖,可發現山東地區之雙龍...
《雌木兰代父从军》(以下简称《雌木兰》),是由徐渭以《木兰诗》为基础所创作的明代著名杂剧。《雌木兰》与徐渭其他三部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女状元辞凰得凤》并称为《四声猿》。此剧无论...
「忠孝觀」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忠」明顯地表現在士人政治倫理上,即所謂的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即所謂父子關係,且可推廣至一切倫常關係。忠與孝分別用來判別士人在政治與家庭裡...
長久以來,漢語中詞彙的並列關係已經受到許多漢語學者的注意。本文以大約可被認為是秦代之前成書的十本史書及子書作為研究資料,對當時詞彙的並列使用作一些研究。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是動機、範圍、材料及內...
一貫道已成當代的顯學,雖其學術研究成果尚不豐富,但其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卻相當活躍,而信徒人數也佔臺灣人口相當高的比率。其在臺灣的發展,從早年政府、社會各方的打壓,而至登記為合法宗教並向海外傳播,至今...
[[abstract]]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政治、經濟、社會皆發生本質的變化,已往的制度設計已不能應付新的形勢,必須有所修革更動。以中央諸司吏職而言,舊的流外九品吏職體制已不適應國家行政運作,新增的吏職...
十三世紀、モンゴル人が北中国の地を征服した時、モンゴル政権の内部に、強烈なモンゴル至上主義をふりかざす一派に対して、漢人および漢文化を保護しようとする文化主義の一派があつた。この文化主義派の中にも、二...
北魏孝文帝代は、北魏史上国家体制の一大転換点とみなすことができよう。476年に始まる文明太后馮氏の臨朝聴政下では、484年に班禄制を立て、485年に均田法を頒布し、486年に三長制を敷いた。490年の...
[[abstract]]「會通儒道」是魏晉玄學的主要論題,士人在儒道關係的思索討論過程中,企圖建立一個調和儒道的理想社會。而道教對於這個議題,一方面本有「治身」與「治國」合一的淵源,道教吸收儒家的道德...
[[abstract]]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向來廣為學界所援引,是當代魏晉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典範;然文中涉及魏晉有關「情」的論述部分,研究者認為仍有商榷斟酌的必要,因此從中揭示出「...
[[abstract]]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為什麼選擇《閱微草堂筆記》的敘事做為研究。第二章紀昀與《閱微草堂筆記》,從紀昀的生平及學術成就探討《閱微草堂筆記》的編撰及內容和《閱微草堂...
本書原擬分四冊二十篇,第一冊五篇,曰帝系、后妃、禮樂、運歷、輿服,由林瑞翰教授編集,已刊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四期(六十六年五月)。第三冊五篇,曰刑法、兵略、瑞異、門閥、事鑒,亦由林瑞翰教授...
本書之編集,係得哈佛燕京社之補助,分二年完成,凡四冊二十篇。第一冊五篇,曰帝系、后妃、禮樂、運歷、輿服,第二冊五篇,曰政事、崇儒、選舉、職官、食貨,第三冊五篇,曰刑法、兵略、瑞異、門閥、識鑒,第四冊五...
杜甫〈同谷七歌〉是七首連章的組詩,其形式、內容、情感俱有可觀,後代仿擬之作甚多。本文以杜甫〈同谷七歌〉在明清之際的仿作為討論核心,從文體的發展切入,將〈七歌〉視為一具有固定形式的文體,由梳理〈七歌〉體...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帝国的冲击不仅体现在财政税收、人口、土地关系等社会结构要素上,更重要的是人心与世风之变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民情基础。这一世风丕变特别体现在:地方为应对太平军冲击而进行的军事化运动中...
漢代畫像石提供了有別於傳世文獻的研究新視角,是研究漢代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雙龍穿璧圖是漢畫像石中常見的圖像,頻繁出現於門楣、門額等墓門上部。觀察本文所搜集之各地區出土的雙龍穿璧圖,可發現山東地區之雙龍...
《雌木兰代父从军》(以下简称《雌木兰》),是由徐渭以《木兰诗》为基础所创作的明代著名杂剧。《雌木兰》与徐渭其他三部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女状元辞凰得凤》并称为《四声猿》。此剧无论...
「忠孝觀」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忠」明顯地表現在士人政治倫理上,即所謂的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即所謂父子關係,且可推廣至一切倫常關係。忠與孝分別用來判別士人在政治與家庭裡...
長久以來,漢語中詞彙的並列關係已經受到許多漢語學者的注意。本文以大約可被認為是秦代之前成書的十本史書及子書作為研究資料,對當時詞彙的並列使用作一些研究。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是動機、範圍、材料及內...
一貫道已成當代的顯學,雖其學術研究成果尚不豐富,但其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卻相當活躍,而信徒人數也佔臺灣人口相當高的比率。其在臺灣的發展,從早年政府、社會各方的打壓,而至登記為合法宗教並向海外傳播,至今...
[[abstract]]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政治、經濟、社會皆發生本質的變化,已往的制度設計已不能應付新的形勢,必須有所修革更動。以中央諸司吏職而言,舊的流外九品吏職體制已不適應國家行政運作,新增的吏職...
十三世紀、モンゴル人が北中国の地を征服した時、モンゴル政権の内部に、強烈なモンゴル至上主義をふりかざす一派に対して、漢人および漢文化を保護しようとする文化主義の一派があつた。この文化主義派の中にも、二...
北魏孝文帝代は、北魏史上国家体制の一大転換点とみなすことができよう。476年に始まる文明太后馮氏の臨朝聴政下では、484年に班禄制を立て、485年に均田法を頒布し、486年に三長制を敷いた。490年の...
[[abstract]]「會通儒道」是魏晉玄學的主要論題,士人在儒道關係的思索討論過程中,企圖建立一個調和儒道的理想社會。而道教對於這個議題,一方面本有「治身」與「治國」合一的淵源,道教吸收儒家的道德...
[[abstract]]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向來廣為學界所援引,是當代魏晉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典範;然文中涉及魏晉有關「情」的論述部分,研究者認為仍有商榷斟酌的必要,因此從中揭示出「...
[[abstract]]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為什麼選擇《閱微草堂筆記》的敘事做為研究。第二章紀昀與《閱微草堂筆記》,從紀昀的生平及學術成就探討《閱微草堂筆記》的編撰及內容和《閱微草堂...
本書原擬分四冊二十篇,第一冊五篇,曰帝系、后妃、禮樂、運歷、輿服,由林瑞翰教授編集,已刊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四期(六十六年五月)。第三冊五篇,曰刑法、兵略、瑞異、門閥、事鑒,亦由林瑞翰教授...
本書之編集,係得哈佛燕京社之補助,分二年完成,凡四冊二十篇。第一冊五篇,曰帝系、后妃、禮樂、運歷、輿服,第二冊五篇,曰政事、崇儒、選舉、職官、食貨,第三冊五篇,曰刑法、兵略、瑞異、門閥、識鑒,第四冊五...
杜甫〈同谷七歌〉是七首連章的組詩,其形式、內容、情感俱有可觀,後代仿擬之作甚多。本文以杜甫〈同谷七歌〉在明清之際的仿作為討論核心,從文體的發展切入,將〈七歌〉視為一具有固定形式的文體,由梳理〈七歌〉體...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帝国的冲击不仅体现在财政税收、人口、土地关系等社会结构要素上,更重要的是人心与世风之变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民情基础。这一世风丕变特别体现在:地方为应对太平军冲击而进行的军事化运动中...
漢代畫像石提供了有別於傳世文獻的研究新視角,是研究漢代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雙龍穿璧圖是漢畫像石中常見的圖像,頻繁出現於門楣、門額等墓門上部。觀察本文所搜集之各地區出土的雙龍穿璧圖,可發現山東地區之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