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計劃旨在了解一個經歷急速都市化的第三世界國家,其都市意象所具備的特性,並使環境規劃與設計作業者得以初步瞭解眾多台北市居民、使用者心目中所覺知、認識及評估的台北市實質環境。研究過程中結合了書寫、繪圖與訪談等調查方法,所得之意象資料均予以分項統計及分析,以達到下例四項目標:(一)初步建立台北地區公共意象之特性。(二)概略比較都市內部不同社經團體所擁有之都市意象。(三)試提都市規劃與設計之相關建議。(四)尋求一個可供規劃與設計專業者在作業過程中可實際應用之意象調查法。透過意象調查所得,各有關專業者可以對目前台北市外部之實質地景與其存在於居民心目中之內部地景間的關聯及互動有所瞭解,從而逐步建立起?多市民心目中所擁有之理想都市意象,並以此?基礎來進一步檢討。補充未來都市之實質建設都市形式之經營等所依循的?則和方針。最終之目的?在於促使台北地區之實質建設與發展在急劇都市化的壓力下,仍能有助於其整體環境之可居性與獨特之地點感,進而增進市民之歸屬感與擁有感。換言之。亦?使都市之實質環境在促使居民開發、建設和分享豐富且合乎人性的都市生活方面,能扮演一個積極而有效的角色。Concent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has resulted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Taiwan Dramatic changes in urban scale and urban structure have been parelling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ocial norms ...
永續發展的概念現今已被運用於都市,其中,都市綠地在環境、生態、景觀、社會各層面之機能皆可提升都市永續性,在快速的都市化下,都市內綠地減少,土地利用變遷帶來之環境衝擊影響已自個體單元累積到全球。然而,過...
[[abstract]]据有关统计,我国大陆地区从1978年到2013年30多年时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而城镇常住人口则从1.7亿人激增到7....
[[abstract]]E.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明日的田園城市」與柯比意(Le Corbusier)的「明日之城市」共同構築了市中心-郊區兩重結構的20 世紀的城市型態,在解決...
台北市都會區之建築物平均年齡日漸增加,在未來都會區將會面臨都市更新之必要性,以改善老舊建築物所造成可能之安全上的問題,目前民間參與都市更新之模式以協議合建和權利變換為都市更新主要之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討...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型態已經轉為資訊化社會,新的社會型態使生活帶來便利、使資訊傳播更加快速,帶來許多好處,但是也存在不同族群間資訊化程度的差異,造成資訊化社會的負面影響-數位落差。我國國家通訊傳播...
近年來,隨著氣候之改變以及都市土地利用之變化,淹水災害之影響變得日益嚴重。都會區是一個複雜且敏感之系統,其降雨逕流過程往往受到人為構造物之影響,而形成複雜之水理流程,本研究將針對區域排水、雨水下水道系...
過往的都市規劃理論常將人們真實的日常生活邊緣化,忽視如何從生活的向度介入都市的構築。如何喚醒人們對生活價值的建構與自我認同,透過藝術策展進行社會介入,建立起居民、政府與在地空間的對話是一個即時可行...
由於溫室效應使得世界各國重視節能減碳議題,歐美各國紛紛進行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的建置工作。我國政府在98年全國能源會議取得各界共識,宣示投入建置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後,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相關產業將如何發展...
近年來,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藉以帶動其他產業促進整體經濟發展,提升生活環境;其中節慶不僅能為地方或城市提供正向發展,亦屬於一文化創意展演平台,使文化商品得以於消費者面前曝光。 本研究主張,...
本研究主要利用都市與區域經濟學中相當重要的經濟基礎分析與移轉份額分析這兩個理論來探討台北都會區的就業問題。前者是用以判斷基礎產業,後者在於瞭解就業的成長來源。本研究可分為兩大方向,一為使用動態方式來實...
由於社會與經濟結構的變遷,讓城市的環境結構隨之面臨重大改變,於是形成「創意城市」研究熱潮。在這股「創意城市」的研究浪潮當中,台灣城市的產業結構、空間規畫以及城市氛圍,都有了不同以往風貌。在這波改變中,...
台灣在八零年代開始推動都市更新,民國87年通過都市更新條例,除了使都市更新之推動具有法源效力外,近年更針對都市更新所遭遇課題,逐漸放寬法令限制及容積獎勵,以期加速都市環境改造。實際上都市更新是一種土地...
新興媒體—網際網路之崛起與普及,影響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傳播溝通之模式,並具有逐漸取代傳統大眾媒體之發展趨勢。而在Web 2.0時代,社群網站Facebook急遽發展,成為人際互動的重要媒體,也成...
最大三十分鐘降雨強度在預測土壤沖蝕十分重要。本研究蒐集1961~2011年之雨量資料,根據Wischmeier and Smith (1978)之定義篩選有效降雨事件,以乘冪函數配合迴歸分析之方式,建...
[[abstract]]高雄市各區清潔隊員平日勤務包含道路清掃、溝渠清疏、戶外環境消毒、水肥清運、大型傢俱或廢棄物清運、資源及廚餘回收等工作,工作繁雜且常需配合民眾作息時間(清晨或深夜),尤其是災後復...
永續發展的概念現今已被運用於都市,其中,都市綠地在環境、生態、景觀、社會各層面之機能皆可提升都市永續性,在快速的都市化下,都市內綠地減少,土地利用變遷帶來之環境衝擊影響已自個體單元累積到全球。然而,過...
[[abstract]]据有关统计,我国大陆地区从1978年到2013年30多年时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而城镇常住人口则从1.7亿人激增到7....
[[abstract]]E.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明日的田園城市」與柯比意(Le Corbusier)的「明日之城市」共同構築了市中心-郊區兩重結構的20 世紀的城市型態,在解決...
台北市都會區之建築物平均年齡日漸增加,在未來都會區將會面臨都市更新之必要性,以改善老舊建築物所造成可能之安全上的問題,目前民間參與都市更新之模式以協議合建和權利變換為都市更新主要之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討...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型態已經轉為資訊化社會,新的社會型態使生活帶來便利、使資訊傳播更加快速,帶來許多好處,但是也存在不同族群間資訊化程度的差異,造成資訊化社會的負面影響-數位落差。我國國家通訊傳播...
近年來,隨著氣候之改變以及都市土地利用之變化,淹水災害之影響變得日益嚴重。都會區是一個複雜且敏感之系統,其降雨逕流過程往往受到人為構造物之影響,而形成複雜之水理流程,本研究將針對區域排水、雨水下水道系...
過往的都市規劃理論常將人們真實的日常生活邊緣化,忽視如何從生活的向度介入都市的構築。如何喚醒人們對生活價值的建構與自我認同,透過藝術策展進行社會介入,建立起居民、政府與在地空間的對話是一個即時可行...
由於溫室效應使得世界各國重視節能減碳議題,歐美各國紛紛進行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的建置工作。我國政府在98年全國能源會議取得各界共識,宣示投入建置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後,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相關產業將如何發展...
近年來,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藉以帶動其他產業促進整體經濟發展,提升生活環境;其中節慶不僅能為地方或城市提供正向發展,亦屬於一文化創意展演平台,使文化商品得以於消費者面前曝光。 本研究主張,...
本研究主要利用都市與區域經濟學中相當重要的經濟基礎分析與移轉份額分析這兩個理論來探討台北都會區的就業問題。前者是用以判斷基礎產業,後者在於瞭解就業的成長來源。本研究可分為兩大方向,一為使用動態方式來實...
由於社會與經濟結構的變遷,讓城市的環境結構隨之面臨重大改變,於是形成「創意城市」研究熱潮。在這股「創意城市」的研究浪潮當中,台灣城市的產業結構、空間規畫以及城市氛圍,都有了不同以往風貌。在這波改變中,...
台灣在八零年代開始推動都市更新,民國87年通過都市更新條例,除了使都市更新之推動具有法源效力外,近年更針對都市更新所遭遇課題,逐漸放寬法令限制及容積獎勵,以期加速都市環境改造。實際上都市更新是一種土地...
新興媒體—網際網路之崛起與普及,影響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傳播溝通之模式,並具有逐漸取代傳統大眾媒體之發展趨勢。而在Web 2.0時代,社群網站Facebook急遽發展,成為人際互動的重要媒體,也成...
最大三十分鐘降雨強度在預測土壤沖蝕十分重要。本研究蒐集1961~2011年之雨量資料,根據Wischmeier and Smith (1978)之定義篩選有效降雨事件,以乘冪函數配合迴歸分析之方式,建...
[[abstract]]高雄市各區清潔隊員平日勤務包含道路清掃、溝渠清疏、戶外環境消毒、水肥清運、大型傢俱或廢棄物清運、資源及廚餘回收等工作,工作繁雜且常需配合民眾作息時間(清晨或深夜),尤其是災後復...
永續發展的概念現今已被運用於都市,其中,都市綠地在環境、生態、景觀、社會各層面之機能皆可提升都市永續性,在快速的都市化下,都市內綠地減少,土地利用變遷帶來之環境衝擊影響已自個體單元累積到全球。然而,過...
[[abstract]]据有关统计,我国大陆地区从1978年到2013年30多年时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而城镇常住人口则从1.7亿人激增到7....
[[abstract]]E.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明日的田園城市」與柯比意(Le Corbusier)的「明日之城市」共同構築了市中心-郊區兩重結構的20 世紀的城市型態,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