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中国的体制与宏观经济背景出发,研究中国在现行利率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br> 首先,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货币政策进行梳理,以及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供给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在外汇占款急速增长的推动以及“准财政”式银行体系的传导下,中国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对内被动性”及“对外被动性”。“对内被动性”是指央行无法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以达到调控CPI于目标范围的目的,反而是基于CPI的变化调整利率以将实际利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对外被动性”是指央行的众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都被用于对冲外汇占款带来的巨额流动性,但其效果却仍然有限。其次,针对各货币供应层次的VAR实证研究发现,货币当局能够较为有效控制的现金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弱。真正反映实体经济变化波动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并且狭义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最大,但货币当局却无法对狭义货币供应量施加有效影响。<br> 最后讨论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关系的方法与传统理论不同,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金融压抑之中,并且证券市场和金融体系都不健全,货币政策多数体现为央行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直接控制而不是引导。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货币政策、金融体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是“投资”,“投资”或“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并且至少在经济起飞阶段的相当长时间内如此。但现阶段对影响投资的关键变量“利率”的管控造成资金运用效率低下、劳动要素收入无法真正得到提高等后果。本文在最后一部分通过建立一个三部门均衡模型讨论了货币扩张对产出的影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