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历史纪录片创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观念的变革使得纪录片的叙事理念和风格,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嬗变。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互相汲取美学营养,一些原本与纪录片创作无缘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同益繁荣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情景再现”就是其中之一。<br> “情景再现”较多地运用于历史纪录片创作,它是一个以史实为据,采用“虚构”的表现手法,最终传递给观众“真实”的意象的过程,可以弥补影像资料不足,连接历史断点,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感。情景再现的应用不仅是视听语言的探索,也是对历史的思考与认知。创作者在运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情景再现叙事表现的可能性与作用力。然而,正是情景再现叙事的优越性,使得有些编导过份倚重这一手段而导致创作的单一和失衡,或者为应用而应用,刻意安排情景再现环节,出现刻板模仿的“程式化”现象,又或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使其失去在创作中的信仰与力量。因此,对情景再现进行一番学术上的理论梳理是及时和必要的。<br> 本文主要汲取美学、叙事学、传播学等理论资源,采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以2000年以来播出的优秀历史纪录片和本人参与创作的《青岛影像》为例,对情景再现的内涵和发展进行理论疏理;与传统叙事手法进行横向比较,解析“情景再现”的特征;从叙事学、传播学、心理学理论角度入手,总结情景再现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功能;在比较分析中阐述其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从而思索探寻历史与纪录之间的辨证互动关系,揭示历史纪录片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并由此得出结论:“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是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它只是纪录片叙事的辅助手段而非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