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秋季VOCs在相对污染与清洁情况下的日变化特征.污染情况下的VOCs质量浓度可达清洁情况下的2.2倍,污染富集的是甲苯、二甲苯、乙苯、正丁烷、戊烷、丙烷、乙炔、乙烯等物种.自然排放的异戊二烯具有早晚浓度低而白天浓度高的日变化规律,体现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而人类活动污染排放的甲苯其日变化规律基本反映了气象条件与污染源排放日变化的影响,在相对污染情况下早上出现明显的污染富集,午后出现污染低值.反应活性较强的物质主要是烯烃(反式-2-丁烯、异戊二烯、顺2-戊烯)与芳香烃(间对-二甲苯、甲苯);烯烃的质量百分比最低,却占最高的化学反应活性百分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863"项目; 国家"973"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091153-11613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选取广州麓湖等16个典型站点,观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大气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PM10、PM2.5、SO2、NO2、O3年日均浓度分别达到75,56,5...
利用改进的二维欧拉空气质量模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类型人为源排放对该区域臭氧生成的贡献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区域臭氧生成受VOCs排放控制,流动源排放VOC最多,对臭氧生成的贡献也最大,...
在传统的大气监测网络子站污染物浓度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其24h日变化的趋势分析,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59个监测点位2013~2015年期间的CO、SO2、NO2、O3、PM10、PM2.5数据进行了分析...
为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颗粒物污染特征,2010年11月11日-30日分别在广州市区城市点及下风向鹤山区域点采集24 h颗粒物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
以自然资本利用的存量、流量分类测度的三维生态足迹方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最新方法论进展.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9个地市23年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在测度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时空变化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法...
利用化学传输模式(CMAQ)系统对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2008年秋季的气象场、O3和PM10的污染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珠三角受冷空气过程...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
通过实地采集土壤样品和测量其矿物组成,收集植被和大气沉降等数据,应用稳态质量平衡(SMB)法和ArcGIS,计算得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硫沉降和氮沉降临界负荷及其超临界负荷.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硫...
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和三维风场诊断模式及实际气象观测资料,模拟分析以大亚湾核电厂厂址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低层大气流动和气载污染物的中尺度扩散情况.结果表明:(1) 该区域低层大气流动受盛...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全球金融危机和产业与劳动力双转型背景下,珠三角转型社区的物业依赖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这种本质上以土地租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在新的经营管理变革、政策制度转型和土地利用...
基于珠三角地区大气超级监测站2013年10月大气中 HNO2和 O3质量浓度及其光解速率常数等相关参数的在线监测结果,测算了这2种气态污染物通过光解产生 OH 自由基的速率,揭示了日间 HNO2和 O...
利用Models-3/CMAQ模拟系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10月的大气PM10污染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各城市PM10浓度随不同污染源削减的变化情况,量化出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
使用封闭式采样法分析测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优势树种天然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速率,用源调查法推算出该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通量,测定树种包括马尾松、湿地松、黎蒴、尾叶桉、南洋楹、大叶相思、荷木.经分析...
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垦利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低,但区域内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理化性质空间变异大,严重制约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在县域范围内进行面上布点采样及实验室化学分析,系统研究了垦利...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选取广州麓湖等16个典型站点,观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大气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PM10、PM2.5、SO2、NO2、O3年日均浓度分别达到75,56,5...
利用改进的二维欧拉空气质量模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类型人为源排放对该区域臭氧生成的贡献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区域臭氧生成受VOCs排放控制,流动源排放VOC最多,对臭氧生成的贡献也最大,...
在传统的大气监测网络子站污染物浓度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其24h日变化的趋势分析,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59个监测点位2013~2015年期间的CO、SO2、NO2、O3、PM10、PM2.5数据进行了分析...
为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颗粒物污染特征,2010年11月11日-30日分别在广州市区城市点及下风向鹤山区域点采集24 h颗粒物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
以自然资本利用的存量、流量分类测度的三维生态足迹方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最新方法论进展.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9个地市23年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在测度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时空变化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法...
利用化学传输模式(CMAQ)系统对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2008年秋季的气象场、O3和PM10的污染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珠三角受冷空气过程...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
通过实地采集土壤样品和测量其矿物组成,收集植被和大气沉降等数据,应用稳态质量平衡(SMB)法和ArcGIS,计算得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硫沉降和氮沉降临界负荷及其超临界负荷.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硫...
采用拉格朗日随机粒子扩散模式和三维风场诊断模式及实际气象观测资料,模拟分析以大亚湾核电厂厂址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低层大气流动和气载污染物的中尺度扩散情况.结果表明:(1) 该区域低层大气流动受盛...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全球金融危机和产业与劳动力双转型背景下,珠三角转型社区的物业依赖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这种本质上以土地租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在新的经营管理变革、政策制度转型和土地利用...
基于珠三角地区大气超级监测站2013年10月大气中 HNO2和 O3质量浓度及其光解速率常数等相关参数的在线监测结果,测算了这2种气态污染物通过光解产生 OH 自由基的速率,揭示了日间 HNO2和 O...
利用Models-3/CMAQ模拟系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10月的大气PM10污染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各城市PM10浓度随不同污染源削减的变化情况,量化出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
使用封闭式采样法分析测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优势树种天然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速率,用源调查法推算出该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通量,测定树种包括马尾松、湿地松、黎蒴、尾叶桉、南洋楹、大叶相思、荷木.经分析...
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垦利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低,但区域内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理化性质空间变异大,严重制约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在县域范围内进行面上布点采样及实验室化学分析,系统研究了垦利...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选取广州麓湖等16个典型站点,观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大气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PM10、PM2.5、SO2、NO2、O3年日均浓度分别达到75,56,5...
利用改进的二维欧拉空气质量模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类型人为源排放对该区域臭氧生成的贡献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区域臭氧生成受VOCs排放控制,流动源排放VOC最多,对臭氧生成的贡献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