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9),进行了有、无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风北边缘活动有重要影响.有(无)高原时,其东侧的偏南风较强(弱)、较深(浅),向北扩展偏北(南),有(不)利于引导和加强夏季风北上,使北边缘偏北(南);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南偏东),也有(不)利于夏季风向北深入我国大陆,从而使夏季风北边缘偏北(南).与之相对应的夏季风降水区也偏北(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气象局副热带季风研究及预报技术开发专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05921-9272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6~8月)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1995年夏季6~8月每小时一次的GMS红外资料,揭示了1995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域对流活动的一些天气气候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喜马拉雅山分隔开孟湾-印度和青...
为揭示气候变异对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影响,根据2000-2004年间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和研究区内43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5年来青藏高原植被活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青藏高原...
文中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1980~1995年候平均对流层上部水汽亮温(BT)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和美国NMC全球分析850 hPa风资料与美国CMAP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发现B T能够...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SLP)资料计算了1873~195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IsM)与用NCEP的SLP资料计算的1951~2000年IsM衔接,构成128年的IsM序列.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和格点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季风降水与周边大气环流的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反映6月华南降水强度的季风指数,这一季风指数利用菲律宾及其以东与华南850 hPa涡度差定义.华南季风指...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温度数据和多年冻土分布,模拟209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与各类多年冻土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在年均温升高1.8℃的情况下,大片多年冻土在高原西北部收缩至76.6...
由于其同时具有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东亚季风边缘研究有利于加深认识季风以及生态系统在过渡带上的特性,而且它对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重要的气候学指导意义.从天气学原理角度出发,分...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 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
北京大学校园北部有未名湖等水域和树木冠层绿地,与南部教学、生活区建筑物路面为主的布局在下垫面热力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为定量研究夏季校园内不同区域气象场、舒适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为校园活动和游览提供...
[目的]回顾青藏高原抬升对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运动的相关研究,选取利用我国北方黄土沉积的研究手段,特别是通过应用黄土沉积的古地磁测量方法对高原抬升影响的研究实...
为了检验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51-2000年的夏季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初始值及边界值取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
在研究古气候时,经常假定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变化是反位相的[1-2],即冬季风强时夏季风弱,夏季风强时冬季风弱.Zhang等[3]和Zhou等[4]对此提出了质疑,Yancheva等[5-6]做了回答....
根据近50年来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松嫩流域39个站1951~200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用相关分析、合成、对比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对松嫩流域旱涝的影响....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6~8月)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1995年夏季6~8月每小时一次的GMS红外资料,揭示了1995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域对流活动的一些天气气候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喜马拉雅山分隔开孟湾-印度和青...
为揭示气候变异对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影响,根据2000-2004年间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和研究区内43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5年来青藏高原植被活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青藏高原...
文中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1980~1995年候平均对流层上部水汽亮温(BT)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和美国NMC全球分析850 hPa风资料与美国CMAP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发现B T能够...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SLP)资料计算了1873~195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IsM)与用NCEP的SLP资料计算的1951~2000年IsM衔接,构成128年的IsM序列.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和格点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季风降水与周边大气环流的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反映6月华南降水强度的季风指数,这一季风指数利用菲律宾及其以东与华南850 hPa涡度差定义.华南季风指...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温度数据和多年冻土分布,模拟209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与各类多年冻土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在年均温升高1.8℃的情况下,大片多年冻土在高原西北部收缩至76.6...
由于其同时具有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东亚季风边缘研究有利于加深认识季风以及生态系统在过渡带上的特性,而且它对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重要的气候学指导意义.从天气学原理角度出发,分...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 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
北京大学校园北部有未名湖等水域和树木冠层绿地,与南部教学、生活区建筑物路面为主的布局在下垫面热力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为定量研究夏季校园内不同区域气象场、舒适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为校园活动和游览提供...
[目的]回顾青藏高原抬升对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运动的相关研究,选取利用我国北方黄土沉积的研究手段,特别是通过应用黄土沉积的古地磁测量方法对高原抬升影响的研究实...
为了检验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51-2000年的夏季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初始值及边界值取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
在研究古气候时,经常假定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变化是反位相的[1-2],即冬季风强时夏季风弱,夏季风强时冬季风弱.Zhang等[3]和Zhou等[4]对此提出了质疑,Yancheva等[5-6]做了回答....
根据近50年来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松嫩流域39个站1951~200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用相关分析、合成、对比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对松嫩流域旱涝的影响....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6~8月)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1995年夏季6~8月每小时一次的GMS红外资料,揭示了1995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域对流活动的一些天气气候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喜马拉雅山分隔开孟湾-印度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