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深入剖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提供政策参考.研究方法:在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扩展速度等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灰关联法测度了各因素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社会发展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非农业人口增长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直接原因,经济总量增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不是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动因,而国家政策的不连续性、多变性和衔接性较差是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周期波动的根源.研究结论:在当前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中,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特别要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管制,走集约发展之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868-722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
理解并有效评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对推进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人们对城镇化的评估结果却似乎与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客观指标或主观指标)有关。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综述,该研究发现,尽管评估地区的客...
中国的城镇体系与江河流域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淮河流域是一个例外——淮河流域从古到今似乎从未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一个解释是,由于黄河与淮河水系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发育的自然条件(天灾论...
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占用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焦点。已有关于建设用地增长驱动力研究多基于城市...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中国当前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平衡发展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动力不足,城市内部社会分割明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实施土地和户籍制度的联动改革,...
以1990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的扩展采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
道路作为景观廊道,与建设用地景观、林地景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学联系.在道路网络迅猛扩展的同时,深圳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并对林地景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1996-2008年快速...
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城市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中国正以每天消失100个村子的速度,快步进入城镇化(褚朝新,2012).如何解释和评价这种开发型城市化模式,抑或说由城市化主导的经济发展...
城市建成空间研究正在发生政治和制度转向,根植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城市治理理论,为剖析城市建成空间演变提供了有益视角和分析框架.以深圳原特区外为研究对象,以“治理主体一行动策略—建成空间响应”为分析框...
从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出发,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对现阶段我国各省(区、市)城市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的省份为18个,占60%,主要分...
典型城市化样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基于深圳市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5个时期的TM/ETM(SPOT)影像,选取沿107国道...
城镇化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要素巨系统的复杂变迁过程,本文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城镇化“人—地系统”模型,根据模型框架分析回顾了中国城镇化的演进逻辑机理.从城镇化“人—地系统”出发,指出...
以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重点选取和处理了9个年份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信息,结合计算扩展强度、扩展梯度、扩展贡献...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
理解并有效评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对推进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人们对城镇化的评估结果却似乎与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客观指标或主观指标)有关。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综述,该研究发现,尽管评估地区的客...
中国的城镇体系与江河流域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淮河流域是一个例外——淮河流域从古到今似乎从未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一个解释是,由于黄河与淮河水系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发育的自然条件(天灾论...
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占用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焦点。已有关于建设用地增长驱动力研究多基于城市...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
中国当前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平衡发展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动力不足,城市内部社会分割明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实施土地和户籍制度的联动改革,...
以1990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的扩展采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
道路作为景观廊道,与建设用地景观、林地景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学联系.在道路网络迅猛扩展的同时,深圳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并对林地景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1996-2008年快速...
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城市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中国正以每天消失100个村子的速度,快步进入城镇化(褚朝新,2012).如何解释和评价这种开发型城市化模式,抑或说由城市化主导的经济发展...
城市建成空间研究正在发生政治和制度转向,根植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城市治理理论,为剖析城市建成空间演变提供了有益视角和分析框架.以深圳原特区外为研究对象,以“治理主体一行动策略—建成空间响应”为分析框...
从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出发,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对现阶段我国各省(区、市)城市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的省份为18个,占60%,主要分...
典型城市化样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基于深圳市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5个时期的TM/ETM(SPOT)影像,选取沿107国道...
城镇化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要素巨系统的复杂变迁过程,本文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城镇化“人—地系统”模型,根据模型框架分析回顾了中国城镇化的演进逻辑机理.从城镇化“人—地系统”出发,指出...
以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重点选取和处理了9个年份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信息,结合计算扩展强度、扩展梯度、扩展贡献...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
理解并有效评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对推进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人们对城镇化的评估结果却似乎与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客观指标或主观指标)有关。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综述,该研究发现,尽管评估地区的客...
中国的城镇体系与江河流域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淮河流域是一个例外——淮河流域从古到今似乎从未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一个解释是,由于黄河与淮河水系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发育的自然条件(天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