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010年北京市居民活动GPS调查的第一手数据,结合城市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理论,运用时间地理学和GIS方法对北京市天通苑、亦庄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活动呈现以多点方式分布在以郊区居住区为轴向市中心方向展开的扇面上,且产业新城较居住新城更为集中;产业新城居民可选择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较居住新城更为集中;工作活动在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由于产业新城较居住新城吸收了更多的当地居民就业,天通苑居民工作活动空间上表现为多点分散模式,亦庄表现为单点扩散模式;天通苑购物活动时间表现出双高峰特点,亦庄时间上均态分布;休闲娱乐活动工作日、休息日差异大,空间上天通苑更为分散,亦庄表现出明显的双中心模式.通过比较郊区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日常生活特征,进而探讨不同类型居住区建设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 北京学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北京联合大学新起点计划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6159-1643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
以2004-2015年北京市六环内居住用地的交易样本为基本数据,借助ArcGIS、GS+、Surfer和Geoda软件,采用空间趋势面分析、最近邻指数(NNI)、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探讨居住用地...
对距离的认知是人类建立认知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认知距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从数量认知距离与实际认知距离两种分析角度来分析这一概念.通过分别利用定义一元线性回归.与采用多维标...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
时空间行为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呈现出复杂化、弹性化与个性化等趋势,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关系与作用机理亦成为关键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北京市GPS调查获取的100位...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
机动化与郊区化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私人汽车已日渐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所有权与汽车出行快速上升及其所带来的日常行为变化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西方...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
随着交通规划由注重设施建设向注重居民出行需求管理转变,非汇总层面的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GPS、GSM等设备获取的个体行为时空数据也为居民活动特征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基于个体历史活动...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广州市1985-2005年期间景...
本研究对传统活动日志调查与基于GPS、LBS的移动数据采集在居民活动—移动数据的获取和应用方面进行对比,并以2010年7月在北京进行的居民活动与移动调查为例,探讨了个体行为时空数据采集的方法、存在问题...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引导交通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方对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并且认为家内/家...
通过分析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基本特征,并考察就业分散化过程中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空间结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变化,揭示了北京都市区郊区化过程中就业分散化与就业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结...
城市轨道交通能显著影响站点和线路周边土地密度和价格,但这种影响存在时空范围和类型差异.基于此,定性分析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罗宝线和龙华线主要站点周边用地类型、规模和开发密度的变化,然后利用深圳市地块交易数...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
以2004-2015年北京市六环内居住用地的交易样本为基本数据,借助ArcGIS、GS+、Surfer和Geoda软件,采用空间趋势面分析、最近邻指数(NNI)、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探讨居住用地...
对距离的认知是人类建立认知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认知距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从数量认知距离与实际认知距离两种分析角度来分析这一概念.通过分别利用定义一元线性回归.与采用多维标...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
时空间行为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呈现出复杂化、弹性化与个性化等趋势,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关系与作用机理亦成为关键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北京市GPS调查获取的100位...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
机动化与郊区化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私人汽车已日渐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所有权与汽车出行快速上升及其所带来的日常行为变化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西方...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
随着交通规划由注重设施建设向注重居民出行需求管理转变,非汇总层面的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基于GPS、GSM等设备获取的个体行为时空数据也为居民活动特征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基于个体历史活动...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5年5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广州市1985-2005年期间景...
本研究对传统活动日志调查与基于GPS、LBS的移动数据采集在居民活动—移动数据的获取和应用方面进行对比,并以2010年7月在北京进行的居民活动与移动调查为例,探讨了个体行为时空数据采集的方法、存在问题...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引导交通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方对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并且认为家内/家...
通过分析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基本特征,并考察就业分散化过程中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空间结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变化,揭示了北京都市区郊区化过程中就业分散化与就业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结...
城市轨道交通能显著影响站点和线路周边土地密度和价格,但这种影响存在时空范围和类型差异.基于此,定性分析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罗宝线和龙华线主要站点周边用地类型、规模和开发密度的变化,然后利用深圳市地块交易数...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
以2004-2015年北京市六环内居住用地的交易样本为基本数据,借助ArcGIS、GS+、Surfer和Geoda软件,采用空间趋势面分析、最近邻指数(NNI)、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探讨居住用地...
对距离的认知是人类建立认知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认知距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从数量认知距离与实际认知距离两种分析角度来分析这一概念.通过分别利用定义一元线性回归.与采用多维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