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复极异常可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脏性猝死.复极储备是心脏具有的内源性抗心律失常机制,可用来解释心脏复极异常的程度和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复极储备降低可发生在多种影响心肌细胞离子电流的病理状况和药物作用下,如各种因素导致外向电流降低和内向电流增加时,这些因素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易感性增高.现总结心脏复极储备异常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0123-263
目的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深圳医院271例初发STEMI病人的心电图、心脏超声和造影资料.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PCI)STE...
目的 初步研究人趋化素样因子(CKLF)1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肌肉电转CKLF1质粒、空质粒及盐水.电转后第6天构建大鼠急性心...
临床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和非心脏病用药,不同药物间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差异大,有些药物因为致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只有在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后才发现其致心律失常危险性,极易被忽视,因此,对低危...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ST段最大偏移(maxST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程度与左心室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运动猝死中常见的病因,占年轻猝死病的20%[1-4],大多数病例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及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急诊介入干预组(n=42)和强化药物治疗组(n=41),其中急诊介...
目的评价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GFA)注射液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评价较长时间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开放多中心阳性药对照试验,由全国5个中心完成.入选不伴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频...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选54例首次确诊单纯前壁AMI患者分别于0、1、2、3、4、5、6天抽血查CRP计算CRp曲线下面积(CRPAUC),3~...
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ACM)为一种进展性的遗传性心肌疾病[1],是35岁以下人群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SCD)的主要原因.ACM可以累及一或两侧心室,公认的典型亚型——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患有遗传性心律失常家系的成员来说,遗传因素可以作用在传导系统的不同层面.目前,虽然已确立了很多心律失常的遗传模式,但致病基因的确立为数不多.本文将...
尽管最常见的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是冠心病,但具有发生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可能的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疾病在临床上也不少见,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FVR) 与成功消融的关系。观察IVT在射频消融中出现FVR的表现形式、发生率,成功消融与无效消 融中FVR的特点。28例IVT行射频消融,...
目的 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中心肌组织中miR-214的表达变化.方法 1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前降支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后14 d组、28 d组...
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有效,但并不理想,且很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让人难以接受.如何使心律失常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是人们长久以来探索的方向.现已发现,针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
目的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深圳医院271例初发STEMI病人的心电图、心脏超声和造影资料.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PCI)STE...
目的 初步研究人趋化素样因子(CKLF)1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肌肉电转CKLF1质粒、空质粒及盐水.电转后第6天构建大鼠急性心...
临床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和非心脏病用药,不同药物间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差异大,有些药物因为致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只有在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后才发现其致心律失常危险性,极易被忽视,因此,对低危...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ST段最大偏移(maxST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程度与左心室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运动猝死中常见的病因,占年轻猝死病的20%[1-4],大多数病例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及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急诊介入干预组(n=42)和强化药物治疗组(n=41),其中急诊介...
目的评价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GFA)注射液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评价较长时间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开放多中心阳性药对照试验,由全国5个中心完成.入选不伴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频...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选54例首次确诊单纯前壁AMI患者分别于0、1、2、3、4、5、6天抽血查CRP计算CRp曲线下面积(CRPAUC),3~...
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ACM)为一种进展性的遗传性心肌疾病[1],是35岁以下人群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SCD)的主要原因.ACM可以累及一或两侧心室,公认的典型亚型——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患有遗传性心律失常家系的成员来说,遗传因素可以作用在传导系统的不同层面.目前,虽然已确立了很多心律失常的遗传模式,但致病基因的确立为数不多.本文将...
尽管最常见的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是冠心病,但具有发生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可能的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疾病在临床上也不少见,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FVR) 与成功消融的关系。观察IVT在射频消融中出现FVR的表现形式、发生率,成功消融与无效消 融中FVR的特点。28例IVT行射频消融,...
目的 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过程中心肌组织中miR-214的表达变化.方法 1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前降支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后14 d组、28 d组...
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有效,但并不理想,且很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让人难以接受.如何使心律失常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是人们长久以来探索的方向.现已发现,针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
目的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深圳医院271例初发STEMI病人的心电图、心脏超声和造影资料.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PCI)STE...
目的 初步研究人趋化素样因子(CKLF)1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肌肉电转CKLF1质粒、空质粒及盐水.电转后第6天构建大鼠急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