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2008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使用路径分析方法对普通本科院校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院校专科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作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后者在职业和心理素质方面相对优势显著,而前者在公民素质方面自我评价较高。此外还发现,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和集体活动参与的积极与否对个人能力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0REPORT517-2
在对北京市海淀区七所"211工程"高校计算机及经管专业大四本科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及在将新、旧四六级成绩统一转化为可比的旧四级成绩后,利用一般MLE回归模型纠正、...
文章比较了中美两国高等理科教育本科专业设置,发现中美理科专业设置存在4方面不同.笔者认为美国对新知识的生长形成了正确观念,并将这种认识与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形成了合理的教育组织模式和制度,专业设置权...
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抽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居民中的分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父母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高学历、...
文章引入代际流动指数,对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生与其父辈的职业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所获得的职业地位平均水平并没有明显低于本科毕业生;同时,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的流向上表现出更明显的...
考察了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青年学生择业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同时,探讨了不同职业兴趣类型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异同。从而揭示了环境的变化及职业兴趣类型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作用。</p
以“2015年首都高校本科生学生发展状况调查”为基础,系统地比较了首都高校未通过认定的贫困生与通过认定的贫困生两个大学生群体的高校满意度差异和学生发展差异.研究显示,以家庭经济状况衡量,目前我国高校贫...
本文通过对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入学机会、学业成绩和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男女在学业成绩和就业收入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访谈和问卷,比较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两校学生如何成功进入一流名牌大学,以及高考经历对他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从精英学生的角度看,中美两国的高考准备都是一个应试准备过程,只是应试内容不同,备考行为模...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对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对第一、二产业中的农林牧渔、水利等专业开设不足;民办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布明显“重文轻理”,民办理工类...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实现学校适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采用自编量表对74602名大学生进行学校适应的调查发现,学习适应和就业自信是大学生学校适应最为困难的两个维度,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其学...
本研究比较“非典”一词对京、沪、穗、港、台地区华人大学生的心理意义。研究采用“联想组合分析法”,于2003年5月下旬采集了五地520名本科生对“非典”所做的限时自由联想,并归类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对“...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高校47 000余名2007级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兴趣、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潜力、学术能力、高考分数落点、父母及家人的影...
本文利用2007年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调查的美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和北京大学调查的中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从求职结果、求职途径、求职意向和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美两国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某省若干所不同类型院校的样本为例,重点考察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的两性就业差异状况。研究表明:同类型院校中的两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就业竞争...
本文利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预测和评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就业优势领域的新思路.研究发现,多元经济计量模型预测出同一专业或行业毕业生的收入和就业率随着其他背景因素取值的不同而不同,预测更贴近毕业生...
在对北京市海淀区七所&quot;211工程&quot;高校计算机及经管专业大四本科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及在将新、旧四六级成绩统一转化为可比的旧四级成绩后,利用一般MLE回归模型纠正、...
文章比较了中美两国高等理科教育本科专业设置,发现中美理科专业设置存在4方面不同.笔者认为美国对新知识的生长形成了正确观念,并将这种认识与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形成了合理的教育组织模式和制度,专业设置权...
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抽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居民中的分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父母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高学历、...
文章引入代际流动指数,对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生与其父辈的职业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所获得的职业地位平均水平并没有明显低于本科毕业生;同时,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的流向上表现出更明显的...
考察了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青年学生择业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同时,探讨了不同职业兴趣类型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异同。从而揭示了环境的变化及职业兴趣类型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作用。</p
以“2015年首都高校本科生学生发展状况调查”为基础,系统地比较了首都高校未通过认定的贫困生与通过认定的贫困生两个大学生群体的高校满意度差异和学生发展差异.研究显示,以家庭经济状况衡量,目前我国高校贫...
本文通过对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入学机会、学业成绩和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男女在学业成绩和就业收入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访谈和问卷,比较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两校学生如何成功进入一流名牌大学,以及高考经历对他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从精英学生的角度看,中美两国的高考准备都是一个应试准备过程,只是应试内容不同,备考行为模...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对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对第一、二产业中的农林牧渔、水利等专业开设不足;民办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布明显“重文轻理”,民办理工类...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实现学校适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采用自编量表对74602名大学生进行学校适应的调查发现,学习适应和就业自信是大学生学校适应最为困难的两个维度,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其学...
本研究比较“非典”一词对京、沪、穗、港、台地区华人大学生的心理意义。研究采用“联想组合分析法”,于2003年5月下旬采集了五地520名本科生对“非典”所做的限时自由联想,并归类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对“...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高校47 000余名2007级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兴趣、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潜力、学术能力、高考分数落点、父母及家人的影...
本文利用2007年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调查的美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和北京大学调查的中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从求职结果、求职途径、求职意向和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美两国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某省若干所不同类型院校的样本为例,重点考察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的两性就业差异状况。研究表明:同类型院校中的两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就业竞争...
本文利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预测和评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就业优势领域的新思路.研究发现,多元经济计量模型预测出同一专业或行业毕业生的收入和就业率随着其他背景因素取值的不同而不同,预测更贴近毕业生...
在对北京市海淀区七所&quot;211工程&quot;高校计算机及经管专业大四本科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及在将新、旧四六级成绩统一转化为可比的旧四级成绩后,利用一般MLE回归模型纠正、...
文章比较了中美两国高等理科教育本科专业设置,发现中美理科专业设置存在4方面不同.笔者认为美国对新知识的生长形成了正确观念,并将这种认识与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形成了合理的教育组织模式和制度,专业设置权...
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抽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居民中的分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父母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高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