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半導體與電子工業的發展,台灣的半導體通路產業,至2001年,已經發展到年營業額超過新台幣2200億元的產業規模,企業家數超過200家,總從業員工有10000人。這樣的規模除了半導體製造業外,遠遠超過其他如封裝、測試,甚至IC設計等其他半導體產業,但是半導體通路產業卻很少受到政府和產業研究單位的重視,也許是受到台灣一般較注重生產而忽略行銷通路有關。希望將來有更多人有興趣,對台灣的半導體通路產業作更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和半導體與電子工業一樣,,台灣的半導體通路產業競爭也非常的激烈。因為全世界的半導體IDM廠和IC設計公司,都非常注重台灣這個重要的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的市場,紛紛在台灣設立分公司及經銷管道,因此給予通路商很多的業務發展的機會,因此,各通路商各有其合作的供應商,形成大小通路商充斥但各有生存空間的零散型產業。但也是因為通路商家數多,台灣市場太過集中,與過分依賴供應商,半導體通路商對供應商與客戶都處於議價力量弱勢的地位。 雖然通路商處於弱勢的議價地位,造成一般通路商毛利偏低的現象,但是通路商仍可以從提高營業額的高資產週轉率,或透過改變產品組合增加利基型產品的比重,來穩定公司的獲利,因此半導體通路業的獲利一般都可以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和其他半導體產業受景氣循環獲利大起大落,有很明顯的不同,屬於進入與退出障礙皆低,獲利低而穩定的產業。 事實上,台灣的半導體通路產業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追求企業價值,注重企業核心能力與企業創新的智價型企業。不僅ERP的資訊系統已成為通路產業必要能力,通路商漸漸地已經有改善與供應商議價力量,一方面以提高本身競爭優勢,增加獲利能力。另一方面則可藉企業創新轉型,建立新的核心能力,加強事業營運的範疇。 企業創新轉型,首先須要根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