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區之製造業一直是台灣和各國的經濟命脈及競爭優勢所在,工業區可因應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求,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生產用地,以滿足廠商生產用地需求及加速產業發展,惟經過時間變動、全球化競爭及新產業發展,部份工業區無法再維持過去的開發目標,產生逐漸老化與轉型的需求,因此,為因應企業生產技術的創新需要,進行研究發展(R&D)便是提升並達到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然R&D要如何有效執行呢?根據前人研究探討,涉及不同行動者間學習與互動的「創新」活動,係維持競爭優勢及廠商存活的關鍵因素,此外,對廠商而言,「網絡」則提供了區內互動學習和知識傳遞的機會,廠商也可透過網絡的連結取得外部的資源補強本身的內在條件,以增進創新能力與成效。因此,結合創新概念與網絡架構的「創新網絡」模式,將能促使各層面行動者建構共同合作研發平台,進而達成工業區之產業再發展。 緣此,本文即從廠商之角度,藉由問卷及深入訪談區內主領廠商之方式,試圖找出組成創新網絡結構的廠商、政府、教育機構與研究機構四個行動者間的網絡關係如何形成,並選擇97年全國二個再生示範工業區之一的台中縣「大甲幼獅工業區」為實證調查案例,期能藉之解析出引發廠商創新發明之因素及創新網絡各面向之建構方式。經實證分析後發現,對台中大甲幼獅工業區內廠商而言,影響廠商和廠商間之創新網絡建構因子為「增加外來廠商進駐工業區」;影響學術研究機構和廠商間之創新網絡建構因子為「鄰近地區大專院校畢業生技能」;影響政府和廠商間之創新網絡建構因子為「產業網絡的形成由政府主導」;影響公司內部間之創新網絡建構因子為「新產品或新製程的開發」,有關單位若能針對此四項因子進行加強改善,當能有效引導大甲幼獅工業區內廠商建構起創新網絡,進而促進產業再發展。本文實證分析之模式及方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