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發展型國家論(Developmental State)旨在描述東亞新興國家的發展模式,強調國家角色在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中,作為推動發展的關鍵因素,國家必須擁有足夠強的能力(Capacity)以及自主性(Autonomy)加以干預市場,並在經濟官僚的指導下與企業建立適度連結以發展產業。台灣在90年代之前體現了典型發展型國家的特質,從過去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再到扶植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成功創造出高度經濟成長的奇蹟。在發展型國家產業升級中扮演很重要角色的是領航機關(Pilot Agency)以及國家公共研究機構(National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公共研究機構必須配合國家政策需求,動員國家力量引進產業技術,並自主研發以求追趕上先進國家,1973年創立的工業技術研院即是台灣最重要的公共研究機構,在半導體產業發展上貫徹政府意志及政策,40年來扮演科技研發機構、政策執行者以及產業輔助者等多重角色。 然而,隨著90年代後期台灣面臨全球化及民主化以的浪潮,國家勢必要根據情勢變化做出相應的策略調整,在產業升級以及轉型的過程中,回應來自內外部之挑戰,適時地轉換國家角色的內涵及地位。本文欲探討工研院與台灣半導體產業關係的變遷,由此案例觀察台灣發展型國家的調整與轉型,是否隨著民間企業的集團化及研發能力強化後,工研院在半導體產業的角色已不在重要?國家是否已不再有足夠的能力與自主性扶植重點產業?由以上問題意識檢視台灣發展型國家的特質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國家又該如何回應。 本論文研究發現,台灣發展型國家的特質確實正在消逝當中,儘管國家與產業互動模式已轉為平台夥伴的協作關係,體現了發展型國家的自我調適(Self-Adapting)能力,但在平臺轉型十多年後之今日,事實上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