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全球化的發展,帶動全球性分工、生產體系的建立,促使世界貿易流向與各國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跨國界的大分工合作模式已儼然成形。在各國依本身所賦有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優勢等差異條件,競相發揮最高效能的情形下,國際貿易的作用將能充分發酵,發揮重要分配的功能,進而有效提昇世界總體的產量。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召開、1948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的簽署、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成立,所努力的便是這個目標。 儘管WTO的建立,代表世界多邊貿易管理機制已日漸發展成熟,落後國家並得藉此一機制與先進國家進行對談,但普遍化程度的不足,造成獲益分配不均;加上跨國企業多來自於先進工業化國家,而WTO主要又是由先進國家所主導發展,自然會遭受來自落後國家的不少非議。其他如全球化發展下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國家主權問題、以及國內產業發展的問題等,已致使世界的多邊貿易管理機制陷入發展兩難。國際關係間的經濟民族保護心態,似乎又逐漸重回國際經濟發展的舞臺,扮演影響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角色。 1999年西雅圖部長會議的失敗,已使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但如此也提供了我們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亦即自由貿易的發展真能帶來利益嗎?若是,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反對團體與國家進行抗議的行動呢?尤其針對落後國家而言,若自由貿易能如先進國家所表示,貿易自由化能加速經濟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那為何又會有這麼多來自開發中國家的抗議團體呢?難道他們不希望生活改善?或者他們不喜歡享受經濟利益的果實?他們抗議的是利益的分配不均?還是根本沒得到好處?抑或他們針對的是在背後操控WTO發展,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工業化國家?或美國等領導國家的策略是不是出了問題呢?西雅圖會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