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2000年以後,社會企業逐漸成為台灣非營利組織研究與實務兩界的共同議題,甚至凌駕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議題的討論。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與討論主要受到1970年代歐美社會企業興起風潮之影響。國內外社會企業隨著歷史的演變,運用創新手法尋求組織及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而帶動社會價值的創造。社會企業結合商業技巧與非營利組織使命,嘗試在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之間取得平衡點,以更有彈性方式去體現社會公益使命。 本研究以「光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個案,運用社會企業的多元模型架構,以社會使命、環境面,以及永續性三個構面進行分析,探討研究個案的實務經驗,以瞭解社會企業面臨的運作困境與因應方法,進而說明其如何實踐社會公益使命。透過次級資料的蒐集和整理,並於研究之初採行參與觀察,逐步建構社會企業基礎概念,以及對個案的瞭解;隨後採行深度訪談探討個案推行其社會事業的執行困境與因應之道。另外,由於社會企業運用商業技巧去達成社會目的,因此本研究也分析個案所應用的社會行銷策略與技術,瞭解其如何協助組織達成預設目的。 本研究發現,光原社會企業選擇以公司行號登記,係鑑於相關組織--瑪納有機生活促進會,過去以社團法人組織型態從事相同目的之運作,卻受限於非營利組織管理規範及財務限制等因素,爰期望以商業行為開拓達成社會使命的新途徑。雖然兩個組織的核心人員多有身分重疊,但功能專業卻明確區分為銷售與輔導兩大面向。實務上引進慈心有機認證,為光原社會企業所從事的有機農業產銷進行全台首次的「集團驗證、單一作驗證」。整體光原社會企業的業務推廣,則有賴該組織創新的領導風格、精神,以及積極態度;進而克服組織成員篩選和經營風險承擔的挑戰,其內容包括:蔬菜品質管控、物流時效、氣候風險。整體而言,光原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