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亚干旱区5大主要典型流域代表性气象站点近1 30年逐月实测气温数据,结合线性趋势、Mann-Kenndall非参数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流域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并探讨了引起气温变化的可能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30年来中亚干旱区各主要流域(除阿姆河外)年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趋势高于全球和周边地区,中亚干旱区气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比其他地区更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之后更加明显,并表现出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特征,这主要是自然外强迫动力作用、气候系统内部变化和人类活动相互叠加的结果,亚洲极涡强度减弱和面积缩小对主要流域气温变化的作用明显,其次是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和青藏高原的影响,而CO2引起的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在中亚干旱区也不容忽视.气温表现出与布吕克纳周期(BC)、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准2~3年振荡周期(TBO)等有关的显著周期,可以证实中亚干旱区气温变化与大气环流、海温和太阳活动等密切相关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1961-2006年6个地面台站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46a来阿克苏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8℃/10a;2)...
气候是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利用1981-2006年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结合68个气象站降水、气温数据和DEM地形数据等资料,研究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植被活动的年、季变化和...
利用2005-2010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象资料计算了极端干旱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与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Ep)进行了对比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排序.结果表明:极端干旱...
依据我国西北干旱区95个站点1951-2008年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法(EOF)、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剖析了西北干旱区气温场空间分...
植物叶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观、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在中亚干旱区开展区域物候研究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1982-2006年GIMM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阈...
中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但其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并不清楚.该区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高精度气象数据缺乏,利用单一数据源研究气候变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结合站点数据和...
中亚五国位于地球陆地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级干旱区,地处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高原西北坡,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揭示...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北半球陆地温带、暖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干旱区域.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与环境十分脆弱,自然资源和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发生、发...
通过对新疆于田县5种不同土地类型的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探讨了不同土地类型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速、蒸发等小气候因子在特征值、逐日变化幅度、垂直变化上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①沙漠、戈壁、棉花地、玉米...
亚洲中部干旱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研究该地区大气与地表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亚洲中部干旱区荒漠与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水汽和...
结合绝对阈值和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更灵敏的检测极端降水事件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检测出常用降水指数无法检测到的降水量稀少地区尤其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同时也能过滤掉其检测到的降水量...
碳密度作为估算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和排放含碳气体数量的关键要素—碳存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判定碳源汇、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干旱半干旱区相关研究的薄弱性与其广大的陆地面积极不相称....
利用1964~2007年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5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玛河流域绿洲区年均气温、降水序列,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研究区44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
利用沙漠北缘肖塘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遴选不同天气型,截取哈德、肖塘10 m自动气象观测系统2011年7月的梯度资料,对沙漠-绿洲交错带内相距50 km的肖塘、哈德两种不同下垫面近地层风速、温度和相对湿...
基于1982-2006年GIMMS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比例阈值法反演得到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植被...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1961-2006年6个地面台站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46a来阿克苏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8℃/10a;2)...
气候是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利用1981-2006年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结合68个气象站降水、气温数据和DEM地形数据等资料,研究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植被活动的年、季变化和...
利用2005-2010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象资料计算了极端干旱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与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Ep)进行了对比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排序.结果表明:极端干旱...
依据我国西北干旱区95个站点1951-2008年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法(EOF)、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剖析了西北干旱区气温场空间分...
植物叶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观、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在中亚干旱区开展区域物候研究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1982-2006年GIMM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阈...
中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但其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并不清楚.该区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高精度气象数据缺乏,利用单一数据源研究气候变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结合站点数据和...
中亚五国位于地球陆地北半球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级干旱区,地处青藏高原西侧的帕米尔高原西北坡,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揭示...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北半球陆地温带、暖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干旱区域.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与环境十分脆弱,自然资源和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发生、发...
通过对新疆于田县5种不同土地类型的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探讨了不同土地类型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速、蒸发等小气候因子在特征值、逐日变化幅度、垂直变化上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①沙漠、戈壁、棉花地、玉米...
亚洲中部干旱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研究该地区大气与地表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亚洲中部干旱区荒漠与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水汽和...
结合绝对阈值和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更灵敏的检测极端降水事件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检测出常用降水指数无法检测到的降水量稀少地区尤其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同时也能过滤掉其检测到的降水量...
碳密度作为估算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和排放含碳气体数量的关键要素—碳存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判定碳源汇、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干旱半干旱区相关研究的薄弱性与其广大的陆地面积极不相称....
利用1964~2007年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5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玛河流域绿洲区年均气温、降水序列,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研究区44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
利用沙漠北缘肖塘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遴选不同天气型,截取哈德、肖塘10 m自动气象观测系统2011年7月的梯度资料,对沙漠-绿洲交错带内相距50 km的肖塘、哈德两种不同下垫面近地层风速、温度和相对湿...
基于1982-2006年GIMMS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长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比例阈值法反演得到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植被...
利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1961-2006年6个地面台站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46a来阿克苏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8℃/10a;2)...
气候是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利用1981-2006年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结合68个气象站降水、气温数据和DEM地形数据等资料,研究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植被活动的年、季变化和...
利用2005-2010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象资料计算了极端干旱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与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Ep)进行了对比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排序.结果表明:极端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