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試驗以大粒型水稻品種Pegonil與中粒型品種臺農67號,及以後者為輪迴親經回交5─6次並自交6─7次且具大粒特性(千粒重為32─34g)後代品系為材料,探討單一大分蘗在抽穗後之氮素累積與利用性狀,以瞭解對產量生理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回交後代BC─5之產量高於臺農67號,BC─6產量則與臺農67號相近,又以Pegonil產量最低。抽穗期葉面積及單位面積葉片氮素含量不能反應產量表現,如以抽穗期單位葉面積及單位面積葉片氮素含量為基準計算產量效率,則仍以Pegonil最低,其餘三個品種(系)間的差異較小。回交品系在抽穗後具有較高的相對累積氮素能力,顯示穀粒充實期間的氮素供需較為平衡,可能與高產潛能有關,建議為一值得利用的優良生理性狀。Pegonil及BC─6品系於抽穗期之葉片氮素、葉綠素及可溶性蛋白質濃度均高,但前者各項濃度在穀粒充實期間急速下降,後者則否,顯示不同之老化及氮素再轉移速率,應與產量表現有密切關係。二期作稻抽穗期葉片葉綠素濃度高於一期作,但可溶性蛋白質與葉綠素濃度比值則顯著以一期作為高,且產量與抽穗後18日之可溶性蛋白質與葉綠素濃度比值呈顯著之正相關,顯示穀粒充實後期之葉片供源能力對產量表現仍極重要,是在追求提高產量效率時應予注意的問題。 A medium-grain variety, Tainung No. 67, a large-grain variety, Pegonil, and one each of their BC-5 and BC-6 offsprings with grain weight of 32 and 34 mg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Large tillers were sampled from he...
為了配合本省機插水稻之全面推廣,採用臺南5號(稉稻)與臺中秈5號(長秈稻)二水稻品種,按一般箱式育苗與機械栽培方式進行試驗,比較品種與期作問之移植苗質及移植後地上部不同器官之光合成產物累積與分佈,提供...
應用15N標識氮肥(硝酸銨)以水耕盆栽試驗探討玉米各生育期氮素吸收速率及追蹤所吸收氮素在植株各部之分布、再移動與子實生產之關係。 1. 氮素之吸收速率依生育之進展而增,而以吐絲期達到最高。吐絲期以後之...
稻熱病抗性檢定是水稻抗病育種的基礎工作,可做為育種材料篩選之依據,亦有助於擬定抗病育種新策略。本試驗自2003年至2008年於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及臺東關山兩處稻熱病統一檢定病圃,針對臺灣九個稻作改良場所...
本試驗以大粒型品種Pegonil、中粒型品種臺農67號與兩個粒重較高之臺農67號近同源系為主要材料,比較其間葉片形態性狀、氮素代謝酵素活性及維管束性狀的差異,藉以探討影響具不同粒重水稻種源光合及氮素代...
本試驗係為尋求系統性殺菌劑,以解決防治稻紋枯病施藥操作上之困難,所得結果簡述如下: 在室內測定各種藥劑之防治效果結果以Benfate水和劑噴射稻叢全體之效果最佳,其次為Mon乳劑,再其次為Mongar...
為探討臺灣水稻推廣品種於不同氮肥用量下稻穀容重、糙米容重、碾米品質及白米物理與化學特性之變化,本試驗以四個水稻品種臺農67號、臺稉2號、臺稉6號及臺中秈10號為材料,第一期作施以60、100、140、...
本試驗採用本省歷年來育成之9個稉稻與2個秈稻品種爲材料,於第一、二期作在田間栽培,以單一大分蘖爲樣品,測定抽穗期各節位葉片之長度、寬度與面積,計算各節位葉片諸項性狀與劍葉或第3葉性狀之比值,以及與成熟...
本文探討在不同期作下,試區取樣時水稻重要農藝性狀之適當取樣單位及樣品大小,並作產量構成要素與實粒重關係之比較。以臺農67 號為材料,分70 年二期作與71 年一期作調查株高、實粒重及產量構成要素等12...
為探討早熟E基因與米粒蛋白質含量之關係,乃利用攜有不同來源之早熟基因的isogenic系統為材料,進行早晚熟稻間之雜交,以究明各雜交後代集團之米粒蛋白質含量等性狀之遺傳與變異及各性狀彼此間之相關關係等...
水稻秈稉型各15個品種種植於臺北及臺中地區,以產量,產量構成要素及生理性狀等14個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法,作有關性狀之歸類成幾個主成分。試驗之目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討主成分之生物學的意義,並把品種區...
本試驗以Mira(Pl)× Norin 20(P2)組合之包括Pl、P2、Fl、F2、BCl及BC2等六個遺傳集團為材料,探討該組合稻穀之粒長、粒厚、粒寬及百粒重等4 個穀粒性狀之遺傳行為,結果獲知:...
水稻的黃萎病(Yellow dwarf)係由黑尾浮塵子(Nephotettix apicalis)及偽黑尾浮塵子(N. cincticeps)所傳播的一種菌質病(Mycoplasm disease)。...
本省水稻之栽培歷年來發展神速,惟多著重於多產、抗病、耐肥等品種之育成。至於品質方面之改良工作則至今少見付之實行者。值此缺乏營養食糧供應之今日,除了研究如何提高糧食作物之產量外,研究如何提高營養分含量乃...
基因改造技術自1973年試驗成功以來,無論在科學發展與社會議題上皆受到深切關注,農業也在1984年獲得基改菸草後正式踏入基因改造科技領域。基因改造技術雖具有許多優點,在發展基改作物之同時卻可能存在影響...
本研究利用47個水稻品種為材料,目的在探討貯藏性蛋白質在品種間的差異及其與食味間的關係,試驗結果發現Albumin的含量介於3.06~5.66 mg/g白米粉末之間,平均含量為4.34 mg,約占白米...
為了配合本省機插水稻之全面推廣,採用臺南5號(稉稻)與臺中秈5號(長秈稻)二水稻品種,按一般箱式育苗與機械栽培方式進行試驗,比較品種與期作問之移植苗質及移植後地上部不同器官之光合成產物累積與分佈,提供...
應用15N標識氮肥(硝酸銨)以水耕盆栽試驗探討玉米各生育期氮素吸收速率及追蹤所吸收氮素在植株各部之分布、再移動與子實生產之關係。 1. 氮素之吸收速率依生育之進展而增,而以吐絲期達到最高。吐絲期以後之...
稻熱病抗性檢定是水稻抗病育種的基礎工作,可做為育種材料篩選之依據,亦有助於擬定抗病育種新策略。本試驗自2003年至2008年於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及臺東關山兩處稻熱病統一檢定病圃,針對臺灣九個稻作改良場所...
本試驗以大粒型品種Pegonil、中粒型品種臺農67號與兩個粒重較高之臺農67號近同源系為主要材料,比較其間葉片形態性狀、氮素代謝酵素活性及維管束性狀的差異,藉以探討影響具不同粒重水稻種源光合及氮素代...
本試驗係為尋求系統性殺菌劑,以解決防治稻紋枯病施藥操作上之困難,所得結果簡述如下: 在室內測定各種藥劑之防治效果結果以Benfate水和劑噴射稻叢全體之效果最佳,其次為Mon乳劑,再其次為Mongar...
為探討臺灣水稻推廣品種於不同氮肥用量下稻穀容重、糙米容重、碾米品質及白米物理與化學特性之變化,本試驗以四個水稻品種臺農67號、臺稉2號、臺稉6號及臺中秈10號為材料,第一期作施以60、100、140、...
本試驗採用本省歷年來育成之9個稉稻與2個秈稻品種爲材料,於第一、二期作在田間栽培,以單一大分蘖爲樣品,測定抽穗期各節位葉片之長度、寬度與面積,計算各節位葉片諸項性狀與劍葉或第3葉性狀之比值,以及與成熟...
本文探討在不同期作下,試區取樣時水稻重要農藝性狀之適當取樣單位及樣品大小,並作產量構成要素與實粒重關係之比較。以臺農67 號為材料,分70 年二期作與71 年一期作調查株高、實粒重及產量構成要素等12...
為探討早熟E基因與米粒蛋白質含量之關係,乃利用攜有不同來源之早熟基因的isogenic系統為材料,進行早晚熟稻間之雜交,以究明各雜交後代集團之米粒蛋白質含量等性狀之遺傳與變異及各性狀彼此間之相關關係等...
水稻秈稉型各15個品種種植於臺北及臺中地區,以產量,產量構成要素及生理性狀等14個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法,作有關性狀之歸類成幾個主成分。試驗之目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討主成分之生物學的意義,並把品種區...
本試驗以Mira(Pl)× Norin 20(P2)組合之包括Pl、P2、Fl、F2、BCl及BC2等六個遺傳集團為材料,探討該組合稻穀之粒長、粒厚、粒寬及百粒重等4 個穀粒性狀之遺傳行為,結果獲知:...
水稻的黃萎病(Yellow dwarf)係由黑尾浮塵子(Nephotettix apicalis)及偽黑尾浮塵子(N. cincticeps)所傳播的一種菌質病(Mycoplasm disease)。...
本省水稻之栽培歷年來發展神速,惟多著重於多產、抗病、耐肥等品種之育成。至於品質方面之改良工作則至今少見付之實行者。值此缺乏營養食糧供應之今日,除了研究如何提高糧食作物之產量外,研究如何提高營養分含量乃...
基因改造技術自1973年試驗成功以來,無論在科學發展與社會議題上皆受到深切關注,農業也在1984年獲得基改菸草後正式踏入基因改造科技領域。基因改造技術雖具有許多優點,在發展基改作物之同時卻可能存在影響...
本研究利用47個水稻品種為材料,目的在探討貯藏性蛋白質在品種間的差異及其與食味間的關係,試驗結果發現Albumin的含量介於3.06~5.66 mg/g白米粉末之間,平均含量為4.34 mg,約占白米...
為了配合本省機插水稻之全面推廣,採用臺南5號(稉稻)與臺中秈5號(長秈稻)二水稻品種,按一般箱式育苗與機械栽培方式進行試驗,比較品種與期作問之移植苗質及移植後地上部不同器官之光合成產物累積與分佈,提供...
應用15N標識氮肥(硝酸銨)以水耕盆栽試驗探討玉米各生育期氮素吸收速率及追蹤所吸收氮素在植株各部之分布、再移動與子實生產之關係。 1. 氮素之吸收速率依生育之進展而增,而以吐絲期達到最高。吐絲期以後之...
稻熱病抗性檢定是水稻抗病育種的基礎工作,可做為育種材料篩選之依據,亦有助於擬定抗病育種新策略。本試驗自2003年至2008年於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及臺東關山兩處稻熱病統一檢定病圃,針對臺灣九個稻作改良場所...